中國傳統木藝的靈魂——榫卯,被稱為“巧奪天工”的中國古典智慧,誕生在7000多年前的河姆渡新石器時代,是比漢字更早的民族記憶。
它最有效地利用了木材的特性,達到了實用和美觀的完美統一。榫卯結構作為中國古代木制工藝的基本制作模式,在整件器物上,不用一釘、一絲的金屬連接,全部采用凹凸結合的榫卯構成,采用純手工制作。榫卯咬合,構成巧妙且富有彈性的框架,相互間的匹配更加渾然天成,天衣無縫。
最為有代表的應縣木塔,一座純木建筑經歷地震天雷、戰火炮轟、蟲蛀雨淋,屹立千年不倒,不得不讓人贊嘆古人的智慧。
直到今天,久居于標準化菱角分明的鋼筋混泥土建筑的人,對減少膠水粘合劑、涂料油漆等化工產品使用,對環保自然的居家建筑的追求,越來越迫切。
有人說,我們發展太快,對國外的東西太盲目崇拜,以至于忘記了老祖宗的智慧,忘記了那最自然的天人合一的生活狀態,而如今這些正是很多人苦苦找尋的東西。
江永林,今年70歲,從16歲開始學習木工,半個多世紀與木為友,尤其喜歡鉆研古法木工手藝,用古料復原過難以計數的傳統精湛工藝建筑作品。高安很多地方的老房子、祠堂等需要修繕都請他過去把關,不管業內業外,人們都發自內心尊稱他一句“江師傅”。
僅2006年,江師傅就承擔完成安徽合肥市蜀山區劉園子木園等十幾個大型古建筑設計、施工……2017年,69歲的他又承擔廣東省中山市西區沙朗古建筑設計、施工。
來到江師傅的工作地點,他正在一堆收上來的老房子殘件中仔細的觀察、靜靜思索,他要找出它們原來的樣子,要恢復它們往日的風姿。
一棟大宅的建造,木工中的掌墨師傅就相當于現在的房屋總設計。不同的是,掌墨師傅沒有現在的電腦,沒有各種高科技工具和智能軟件的輔助,他們只靠一個墨斗,憑借大腦記憶構思,不同尺寸成千上萬的零部件,逐一彈墨畫線規范好。
江師傅就是掌墨師傅,仔細研究完現有材料、思考好建筑的每一處怎么還原后,他會找來年代接近的古木料,彈好墨畫好線,自己親自動手制作部件,并且盡力不損壞原有的表面,保持建筑古貌。
在風景區或私人建房需要古建筑時,工作會比較忙,江師傅一個人忙不過來,他會和木匠朋友一起完成作品,依舊由他彈墨畫線規劃尺寸。朋友對他很信任,他掌墨干活有方向,干起活來會輕松很多,修復出來好作品大家都很開心。但是大伙都要養家,這邊需求量不大時,還是要外出做工,江師傅一個人研究,一個人干。
在江師傅眼中,這些飽經滄桑的作品,涵蓋古人生活方方面面的信息,是一種文化,而一直研究古法木藝的他,更能一眼看出一個個殘部件原來屬于哪里,制作時的手法,甚至能看出前輩木匠的性格、心情,古建筑作品的修復,在江師傅看來,是一種穿越時空的工匠間的交流,向前輩請教學習,向前輩致敬。
江師傅說:“堅持研究這些,就是在保持本心,保持自信,相信別處有的,自己有、自己身邊有”。同比,國外有優秀的東西,咱們有更多,不盲目跟風,不忘本斷根,不固步自封,作為一名古屋的修復師,江師傅一直不忘傳承民族工藝的本心,保持著對古建筑修復事業的自信,努力將老祖宗留下來的技藝發揚光大,這就是令人欽佩的工匠精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