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著“咚咚鏘咚鏘”鑼鼓镲的聲音響起,百花洲街角的小劇場里,一名穿著無袖馬褂的藝人在一個大木箱子前,邊熟練地操作著手中的繩子,邊眉飛色舞地演唱著“箱子里”的故事,板凳上的觀眾通過箱子前的圓孔探索著里面的奧秘。
這便是傳統民俗技藝——“拉洋片”,而這位表演者則是德州市文化遺產“拉洋片”的第六代傳承人張振。
今年32歲的張振是德州趙虎鎮王英村人,因王英村與中國雜技之鄉河北吳橋縣有著較深的歷史淵源,因此村里人多數都從事雜技藝術活動,張振從小耳濡目染學會了古彩戲法和拉洋片,成為家里從事雜技藝術的第六代人。
拉洋片又稱“西湖景”,是中國的一種傳統民間藝術。最早是以布圍墻圈起直徑約兩丈的場地,內容二十至三十觀眾。有畫掛于人前,畫面高約2.5米,寬約3.3米,上繪各地山水兼人物,一張畫成一卷。觀眾看完一張后,演員用繩索放下另一張。同時,用木棍指點畫面并做解釋。另有人打著鑼鼓招攬觀眾。后經不斷演變,改為用木質箱,箱前置圓孔,孔中嵌放大鏡。箱內裝有八張以“西湖十景”或歷史、民間故事為題材的畫面,演員用繩索上下拉動替換。木箱旁裝有用繩牽動的鑼、鼓、鈸三件打擊樂器,演員每唱完一段唱詞后,以打擊樂器伴奏。
“以前因為交通不便利,一般人很少出遠門,走江湖的藝人們便將名勝古跡、奇聞趣事等做成畫片放進箱子里,觀看者通過觀賞表演來了解外面的世界,可以說這是最早的電影了。”張振說。
因為早些時候都是流動演出,因此制作的演出用木箱以小巧方便攜帶為主,一個箱子一次頂多可供2-4人觀看,表演藝人用擔子挑著走街串巷。因為有了固定展演地,張振根據演出場地大小對木箱做了改良,一次可供8人觀看,木箱上方的畫也是家人親手繪制,以清朝末年的街景為背景,其中就有當時百姓觀看拉洋片的情景。
隨著時代的進步,出行越來越便利,人們的娛樂活動也呈多元化,“拉洋片”這一民間藝術現在鮮有人知,從事該項表演的藝人也越來越少,或許是因為拉洋片的大箱子對于看客們來說是個“謎”,有了要解謎的好奇心,才有不斷的客源來供養這門“手藝活”吧。
“現在這么藝術幾乎快絕跡了,整個山東好像就我們家還在堅持做。”張振遺憾地說。除了堅持每天的演出,他還在空余時間搜集整理“拉洋片”的相關資料,對于如何將這門手藝進行創新并傳承下去,是他經常思考的問題,讓更多的人體驗到傳統民間藝術的魅力,是他堅持下去的動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