面向未來的博物館數字文化思考,為什么是數字文化而不是數字化?因為中華民族有5000年的悠久文明,我們作為一個世界強國,在文博界我們是以文化為基底、為底蘊,博物館的數字化,前面如果加一個文的話,那么它的含義是不一樣的。今天重點談一下數字博物館的人工智能趨勢。
數字博物館的三個階段
想要探索未來的博物館,首先要回眸博物館的歷史,整個中國博物館大概經歷了信息化、數字化、智慧化三個階段。
第一個階段是信息化。1984年,上海博物館首先建立了信息中心,正好我大學畢業進入上海博物館工作,當時信息中心是非常新鮮的。上個世紀90年代到本世紀初,中國各個博物館都是以產品數據庫、數字觸摸屏和網站為核心,全面啟動了博物館的信息化工程,國家文物局也啟動了以8個省為重點的信息化工程。
第二階段是數字化。從大概是2010年開始,全國的各大博物館從文物的數據系列采集向數字管理和數字互動展示方向發展。進入到博物館的數字化這樣一個階段,這里面有很多精彩的案例,比如說故宮數字化的整體工程,敦煌的數字展示中心,首都博物館新館的信息化也做了很好的工作,在南京博物院誕生了全國第一個實體的數字博物館。國家文物局,也啟動了文物藏品數據庫的標準化及相關普及工作,以及數字化的培訓和國際論壇等方面的工作。
第三個階段是智慧化。近年來中國的博物館數字化主要體現在智慧化上面,從信息化、數字化到智慧化,這個既是現實上的必然,完全是跟著中國的現代化發展以及世界數字化技術的發展。
人工智能在未來的作用
那么,人工智能在未來起什么作用呢?
工業革命“1.0版”是機器革命,“2.0版”是電子技術革命,“3.0版”是數字互聯網技術革命,我們現在進入的是“4.0版”,“4.0版”到底有哪些方面值得我們關注的呢?
我想有這么幾個方面:
MIT、美國麻省理工學院,他把4個學科列為未來21世紀發展的重要學科:第一個是生命基因,第二個是新能源新材料,第三個是大數據云平臺,最后一個叫認知科學或人工智能,我們更多地翻譯成為人工智能,也就是AI。人工智能是上個世紀70年代啟動,本質上它是以研究人的思維模式、大腦神經元意識等方面為核心的一門嶄新學科。
7月9日到11日,第三屆人工智能大會云端峰會在上海舉行,大會的主題為“智聯世界共同家園”,分為AI先導區、AI+教育、AI+醫療、AI+交通、AI+金融、AI+工業、AI+基礎技術、AI+城市管理與商業、AI產業生態圈九大板塊,阿里、騰訊、微軟、商湯、亞馬遜、京東云、華為、科大訊飛、上汽、阿斯利康、中國移動等來自13個國家和地區、超過150家的企業參展,外資企業參展率達25%。我們深深感受AI已經進入到全社會的各個領域,博物館不能束之高閣,也不能孤芳自賞,一定要融入到整個社會大發展中。
這次與會的專家學者中,有7位圖靈獎的獲得者,1位諾貝爾獎的獲得者、37位院士、800多個科技企業的CEO,有551位的演講嘉賓,規模很大。
里面三個人發言很有啟示:
第一個是馬云,他提到疫情加速變革,災難倒逼創新,同時技術變革提前并加速,技術的創新是必然趨勢,人類必須做好準備,他說的技術革命特別強調的是人工智能;
第二個是馬化騰,他在發言中指出,關于人工智能等新科技,我們未知的仍大于已知,騰訊要把科技向上納入騰訊的使命和愿景,努力讓人工智能實現可知可控、可用可靠這樣一個場景;
第三個是百度系統市場CEO,他也談到人工智能將從經濟領域向廣泛的社會領域滲透,人類將真正進入智能社會。
中國博物館的未來發展趨勢
通過這次峰會中,我覺得中國博物館的未來發展有這么幾個趨勢。
第一個是深度社會科技跨界發展趨勢。我們的博物館會納入到深度的社會科技跨界發展趨勢中,人工智能會對今后中國博物館乃至于世界博物館發展起很大的作用。
第二個是深化體制精簡多元人才管理趨勢。新型冠狀病毒肺炎疫情發生以后,越來越多的人工智能將替代人類的基本創造或簡單勞動。從這個角度來說,博物館的人才隊伍發展、博物館管理也會更加依賴人工智能。
第三是深厚文化內涵的智能傳播發展趨勢。人工智能會幫助我們博物館文化傳播更加故事化、更加啟迪化、更加方便化。這個是生活文化內涵智能傳播發展的一個趨勢,隨著人工智能的深入,最后是深層實現現實虛擬無疆界新文明的一個發展趨勢。
我們以后也許會越來越發現,現實跟虛擬很難區分。虛擬世界會越來越滲入到我們的現實社會當中。特別是現在的“90后”、“00后”年輕人,他們更適應虛擬世界、更適應人工智能、或者說更適應以后數字經濟所帶來的新概念。所以我們博物館應該像馬云說的一樣,準備好在年輕人成長起來之前,我們能夠更加地為他們服務好。
中國博物館必須順應4.0版的人類文明的革命化進程。4.0版剛才有四大支柱,那么四大支柱里到底哪一個為核心,現在還沒有定論,但是至少人工智能以及認知科學是它的一個基礎平臺。博物館必須順應而不是躲在后面或者高高在上,一方面我們要主動地去了解、接受和運用它,另一方面,人工智能也應該滲入延伸到我們博物館的各個系統領域,從服務到應用,從管理到未來的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