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全國政協十二屆四次會議婦聯界別的會場,樊錦詩委員隨身帶著一個筆記本。在最近一頁,她密密麻麻地寫滿了文字,湊近一看,全是與文物保護有關的內容。
樊錦詩委員的話題由此展開。文物保護,是樊錦詩委員的“老本行”,也是她最關注的話題之一。說起這些,她的表情嚴肅,言語中透著認真,“對于文物來說,沒有保護就沒有利用,要想保證文物的完整、真實和可延續,就要保護第一,利用有度。”
樊錦詩說,文物不僅珍貴稀有,更重要的是它易損、脆弱、不可復制。我總是在“嘮叨”文物保護的事,就是為了留住文物這一歷史的證明。
說到文物保護,樊錦詩不得不提敦煌。“莫高窟在1979年時的年游客量是1.2萬人,1998年時為20萬人,而到2015年游客量已達到110萬人。”
“我們對洞窟有過檢測,當游客增多時,洞窟的微環境就會發生變化,這對文物會造成不好的影響。”樊錦詩說。
于是,洞窟里有了傳感器,當溫度濕度超標時,這個洞窟就會暫停開放,“洞窟和人一樣,不能超負荷工作。”在2013年,敦煌研究院經過長期調研,確定了莫高窟的單日游客承載量為3000人。
既想保護好文物,又想讓游客能夠充分領略莫高窟的風采,樊錦詩一直在這兩者中尋找著平衡。2014年,莫高窟數字展示中心正式運行,莫高窟也開始實行網上預約的參觀方式。這種“前端數字影院體驗+后端實體洞窟參觀”的全新參觀模式,讓莫高窟單日游客承載量從原來的3000人次提升至6000人次。
樊錦詩說,莫高窟數字展示中心建成后,縮短了游客進洞窟的參觀時間,但是讓觀眾的參觀感受更豐富,這是一個保護和利用雙贏的辦法。
今年參加全國兩會,樊錦詩思考的是如何加大文化遺產的科技保護力度。這個提案,她一直到這兩天還在完善。她建議國家加大對文物保護的科學研究投入力度,國內的高校應該聯合開展科研,研究如何保護文物。要建立文物的風險監控體系,通過數據分析,為科學研究和文物保護提供依據。
說起敦煌,樊錦詩有說不完的話題;說起文物保護,樊錦詩說有做不完的事,她說:“文物保護沒有盡頭,這是一個不斷探索完善的過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