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北京大柵欄琉璃廠建設指揮部黨組書記、常務副總指揮王志忠
中國文物網訊 (編輯 張艷) 據統計,發達國家平均5萬人口左右就擁有一座博物館,而我國這一比例為60萬人口才擁有一座博物館。目前全國有三千多家博物館,按照新的發展規劃,到2020年全國要發展到六千家博物館。北京大柵欄琉璃廠區域從古至今就是文化和商業的繁盛之地,據悉區域內已有一些老字號建立了小型行業博物館。為了解大柵欄琉璃廠區域小型博物館的建設和發展情況,中國文物網記者采訪了北京大柵欄琉璃廠建設指揮部黨組書記、常務副總指揮王志忠先生,請他具體介紹相關情況。
中國文物網:大柵欄琉璃廠區域具有悠久的歷史、豐富的文物遺跡和獨特的商業文化,是構成北京都城歷史記憶和古都風貌的重要組成部分。據悉在該區域內已有一些老字號建立了小型行業博物館,為何要在大柵欄琉璃廠區域建立發展小型博物館?這一區域有什么樣的歷史淵源和地利之便呢?
王志忠:歷史文化是城市的靈魂,大柵欄有600多年的歷史,琉璃廠也有700多年的歷史。大柵欄琉璃廠地區自清朝開始就是京畿繁華之地。清朝末年北京民間流傳著一句諺語 “頭頂馬聚源,腳踩內聯升,身穿八大祥(或身披瑞蚨祥),腰纏四大恒。”“八大祥”指八家帶“祥”字的綢布店,分別是瑞蚨祥、瑞生祥、瑞增祥、瑞林祥、益和祥、廣盛祥、祥義號和謙祥益;“四大恒”是恒利、恒和、恒興、恒源四大錢莊。這句諺語至今尚有流傳,常見于報端和電視劇中。其意是戴馬聚源的帽子最尊貴,用瑞蚨祥的綢緞做衣服穿在身上最光彩,腳蹬一雙內聯升鞋店的靴鞋最榮耀,腰中纏著“四大恒”錢莊的銀票最富有,有腰纏萬貫之意。不論是馬聚源、內聯升還是八大祥和四大恒,這些老字號都聚集在大柵欄區域,該地昔日商業之繁榮可見一斑。在此地興建老字號等小型博物館一方面有歷史遺跡和淵源可循,另一方面,不論古今大柵欄琉璃廠區域皆為文化、商業繁盛之地,在此興建小型博物館,有資源優勢和地利之便,同時也有助于博物館聚集人氣和文氣。
中國文物網:在大柵欄琉璃廠區域建設和發展小型博物館的初衷是什么?
王志忠:這些年隨著城市改造的逐步推進,對于老城區來說,如何在改善民生提高基礎設施的同時,還能保護文物古建,傳承歷史文化,最終達到多方共贏的局面,這是一個全球性的課題,不止西城、北京和中國,甚至世界上其他的國家也都在積極探索如何破解這一課題。
保護和傳承歷史文化和改善民生是政府一直在努力做的事情,而小型博物館(群)對于傳承歷史文化來說是一個非常有利的補充,是值得探索的一種發展模式。但在小型博物館的建設方面,單純依靠政府的力量卻是遠遠不夠的。近年來,大柵欄地區的一些老字號和老商號陸續自發組建一批小型博物館,比如說北京紅星二鍋頭的發源地現在有紅星二鍋頭博物館,同仁堂建有醫藥博物館,瑞蚨祥有絲綢博物館……這些小型博物館的建設和發展為傳承和弘揚區域歷史文化積累了寶貴的經驗。
中國文物網:目前大柵欄琉璃廠區域的小型博物館的建設和發展存在的問題和面臨的困難是什么?
王志忠:一方面,目前已建的這些小型博物館大多以本店或者本行業的產品展示為主,以展帶銷,形式比較單一,同時這類博物館的受眾面不廣,多以采購商家為主,博物館的概念不夠。而小型博物館的建設初衷是傳承、傳播和弘揚歷史文化,目前這類博物館在這方面較為薄弱,這是未來大家應努力的方向。另一方面,博物館顧名思義是以物為主,過去大家對博物館里的物質文化遺產比較關注,現在我們則希望在博物館里增加更多非物質文化遺產的內容,引入傳承人的概念對文化遺產進行活態傳承和保護,例如內聯升博物館里就有千層底布鞋制作技藝傳承人現場展示正宗老北京布鞋的制作過程,讓非遺傳承人能夠直接面對大眾傳播歷史文化。
而對于即將建設的小型博物館來說,也存在一些問題。第一就是標準的問題,這類博物館的建立標準是什么?準入的標準又是什么?第二就是國家的扶持政策問題,制定相關政策的標準是什么?在借助博物館傳承歷史文化方面,完全依靠政府的力量是遠遠不夠的,需要發動社會力量參與小型博物館的建設,進行文化傳承和文化傳播,在這一過程中就需要國家出臺相應的扶持政策進行扶持,否則這些小型博物館也難以生存。
中國文物網:能否具體介紹大柵欄琉璃廠區域的小型博物館(群)的建設規劃及想法?
王志忠:目前大柵欄地區有十多家小型博物館處于建設當中。今年年底到明年我們準備征收北京最窄的胡同——大柵欄錢市胡同,這條胡同平均寬僅0.7米,最窄處僅有0.4米,一個胖子都難以擠過去。作為區級文物的錢市胡同位于珠寶市街(臨近大柵欄),在這條街上已經有四五家博物館在建。
對于小型博物館群的建設,我們主要從以下三個方面考慮:第一,打造博物館旅游線路。即能否為這些小群博物館量身打造一條旅游線路,規劃專門的博物館線路,帶動小型博物館群的發展;第二,打造博物館群特色商業購物線路。大柵欄在歷史上就是著名的商業區,現在是否能夠為這一區域的小型博物館群設計特色的商業購物線路;第三,打造博物館文化探訪線路。對于喜歡老北京傳統文化和民俗文化的人來說,大柵欄也是一個不錯的地方。現在這條街上還留存了許多有特色的文物遺跡,是否能夠建立一條京味文化探訪路線。最終三線合一,利用文、商、旅結合的優勢和政策來支持這些小型博物館的建設和發展。
中國文物網:能否介紹一下大柵欄琉璃廠區域的小型博物館參與公共文化服務方面的計劃?
王志忠:在博物館參與公共文化服務這一塊,我們也有所規劃。位于大柵欄地區西側的琉璃廠文化街距今已有近750年的歷史,是圖書、字畫、古玩、文房四寶等商品的重要集散地,是凝聚中華傳統文化藝術和歷史風貌的老北京歷史名街。我們計劃在這一區域打造一些開放型的博物館,面對中小學生開放,對中小學進行傳統文化藝術的普及教育,為公共文化服務提供便利。對于這類博物館的建設,我們希望社會力量參與進來,雖然現在社會上的一些有志之士也在做這類小型博物館,但就目前情況來看還是遠遠不夠的,同時這些博物館的建設也需要一個引導和培育的過程,切忌盲目建設和盲目發展。
中國文物網:建設和發展小型博物館的目的和意義有哪些?
王志忠:在大柵欄琉璃廠區域建設和發展小型博物館,一是展示、弘揚該地傳統民俗文化精華;二是發掘、利用該區域旅游文化資源,促進相關產業發展;三是傳承傳統商業文化,融合、繁榮現代商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