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其亨,天津大學建筑學院教授、國家級教學名師。長期從事中國古代建筑歷史及理論的教學和研究,研究專長包括中國古建筑測繪、明清皇家陵寢與園林、古代建筑圖學、清代皇家建筑師“樣式雷”世家、世界記憶遺產“中國清代樣式雷建筑圖檔”等。曾主持完成數十項世界文化遺產或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古建筑的測繪、修繕設計、復原設計及保護規劃,多項教學科研成果獲評省部級一、二等獎。
2019年7月6日,中國“良渚古城遺址”成功列入《世界遺產名錄》。至此,我國世界遺產總數達到55處,位居世界第一。作為我國文化遺產的重要組成部分,中國古建筑中蘊含著怎樣的奧妙?
世界那么大,誰不想去看看?除了自然風光,那些遍布世界各地、風格迥異、異彩紛呈的古代建筑,始終是大家百看不厭的“打卡勝地”。為何歷經成百上千年,這些古老,甚至有些破舊的歷史遺存會有如此大的魅力?其中究竟蘊藏著怎樣的文化內涵?從遮風避雨,滿足基本的生活需求,到區分功能,體現禮儀規制,人文情懷,中華文明上下五千年,一部建筑史貫穿其間,無論是聞名遐邇的世界遺產,還是名不見經傳的民居、古寺,其中蘊含著古人與自然怎樣的相處哲學?承載了哪些他們看待世界的方法?
長期以來,中國古代建筑所代表的傳統建筑文化與技藝,曾經一度陷入“失語”的尷尬境地。但是從九十年前“中國營造學社”發端,中國建筑學界的學者們不斷努力為中國古代建筑的價值發聲。2007年“中國清代樣式雷建筑圖檔”正式列為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世界記憶名錄》,2019年7月6日良渚古城遺址列入《世界遺產名錄》,中國古代建筑不朽的價值正在不斷獲得世界的認同和尊重。黨的十九大報告明確指出:“沒有高度的文化自信,沒有文化的繁榮興盛,就沒有中華民族偉大復興。”那么,打造我們文化自信的支點在哪里?中國古代建筑承載著怎樣的文化價值?如何從中樹立屬于我們的文化自信?
以下為本次演講的核心內容
很有幸借這個講臺講一講我從事了37年的工作,給大家講一講自己的一些體會。
我們現在經濟發達了,大量的人出去旅游。國內長假旅游最熱門的地方,全世界各個國家沒有例外,首先一定是世界文化遺產。什么叫世界文化遺產?大家一看就知道,全是古代建筑。我們現在為什么要研究古建筑?因為改革開放以后,我們這40年來急劇地發展,在西方文化中心論的大背景下,我們的城市規劃、建筑設計、城市設計、景觀設計都存在盲區,而我們自己的優秀傳統文化不為更多人所理解。
我今天要講的就是前輩們都有哪些對中國古建筑的認知,我們古建筑的價值在哪兒,西方建筑理論的強項在哪兒,它的軟肋、短板在哪兒,因為這是我們的根基。你要在全世界能夠安身立命,經濟的強大是先決條件之一,強國背后,你的文化自信、自尊,軟實力一點都不能缺失,這也是我們研究古代歷史、研究建筑史的重要意義。
我們對中國古代建筑的認知,把它作為人類智慧的遺產,也就是世界文化遺產這個奠基性的工作,是在90年前中國營造學社開創的。1929年成立了中國營造學社,集結了國內的精英,其中最著名的就是大家所熟知的梁思成、劉敦楨,當然還有很多坐標性的人物。在非常困難的情況下,堅持中國的學術研究,他們通過一系列的現代田野考古、調查、文獻挖掘、解讀,中國建筑在當時西方文化中心論的國際氛圍下,終于登上了世界舞臺。雖然音量很小,深度也不夠,但是起碼得到了尊重。1956年以后,國家集結了全國建筑學方面的精英,經過前后八次修改,完成了《中國古代建筑史》這部經典著作,把中國建筑放在世界文化背景下,做了經典的概括。下面我就簡單講一講,中國古代建筑的基本特點。
1、結構特點凸顯中國古代工匠的大智慧
第一個中國古代建筑特點,就是結構。
結構當中有很多特點,第一個就是承重結構以木結構為主,其中包括三種結構式樣:井干式、抬梁式、穿斗式,這幾種方式都是根據地域來分布的。
井干式建筑比較原始,就是木頭單獨砍兩個榫口,一個和一個咬在一起,疊起來。這個在漢代以前非常發達,漢武帝的井干樓就如此,當然往國外一看,俄羅斯、加拿大木材資源多,仍然是這種方式。我們現在的井干式建筑集中在西南,云南的西北部和四川的西部,那個地方盛產木材,現在還有大量干欄式的建筑。
第二種就是抬梁式,北方的宮殿、住宅都是這樣,北方氣候嚴寒,木材不容易腐朽也不容易長白蟻,抬梁式建筑安裝、預制裝配都很簡單。
還有一個穿斗式建筑,主要是在南方。因為多雨、潮濕,容易糟朽。靠近檐口的柱子,下邊糟朽了不用揭瓦,直接拿個大鋸把這個柱子鋸了,接一段或者拿石頭墊上來。1988年我帶著天津大學的學生在做閬中保護規劃的時候,閬中古城的街道上,看到店主要開店面,然后拿著大鋸就把門口那個柱子給鋸了,瓦都沒有揭。北方同學都目瞪口呆,這種結構怎么能夠做到把承重的柱子都鋸掉,建筑還沒事兒。這就是南方穿斗式建筑的特點,你截掉幾個柱子沒有任何關系。在湘西、貴州、廣西的西北部,那一片有大量的穿斗式的民居。他們搬新地方的時候,樓板甚至瓦都不揭,力氣大的壯漢直接扛著走,到了新地方大體擺平,不夠的地方墊一墊,這就是穿斗式建筑。所有的吊腳樓,都是這種結構形態。
你拿西方的經典力學、理論力學、材料力學、結構力學,絕對沒法解釋中國古代建筑。我在這兒如果能夠站住、站穩,按照理論力學,我腳上必須用鋼螺栓把它固定住。現在所有的樓一定和土地打樁連接,這叫剛接。中國古代建筑哪個是剛接的?沒有一個,從根基上就不一樣。但是它的優點就在那兒擺著,薊縣獨樂寺經歷過28次大地震,在唐山大地震的時候,擺動了好幾米,最后回到原位。你們知道嗎?獨樂寺的柱礎,考古部門一清理,就在原來的土地上夯了夯,擺了個柱礎就擱上去,做模擬實驗就發現,這是最抗震的。
2、中國古代建筑具有豐富的藝術形式和組群布局
第二個大特點,就是極其豐富多樣的藝術形式和藝術形象。其中包括各式各樣的屋頂形態,還有各式各樣的組群布局,最后還有一個色彩。大家讀讀埃德蒙·N·培根的《城市設計》,就知道在西方的建筑文明當中,它們的建筑色彩不可能像故宮那樣豐富。埃德蒙·N·培根寫道:你進入故宮,從天安門走進去,看到的就是一個非常輝煌的、色彩的交響樂。那可是當代的城市規劃頂級權威說的這個話。
第三個特點,就是組群布局。這也是中國特點,縱觀中國古代建筑史,絕大部分建筑是趴在地上、平面展開的。比如沿著北京的中軸線走一遍,最高的建筑是正陽門,沒有超過40米。然后往北走,穿過天安門到了午門,37米高,然后是整個中軸線最高大、最隆重的建筑太和殿,本身只有26米,加上8米高的臺基,總共35米。然后往后到景山,再過去到鼓樓、鐘樓結束。像這樣的畫面,在中國唐代以后遺存的建筑中,只要是組群建筑,就一定能夠找到,一定能夠拍到。在歐洲,包括意大利、希臘、羅馬,埃及拍不到,同樣這樣的畫面,在我們現在的組群建筑里頭也是拍不到的。這是簡單一個以山作為背景的建筑,這才叫景觀設計。你可以到東陵、西陵、十三陵看個夠,到皇家園林看個夠,那絕對是世界頂級的景觀建筑設計。
1901年、1902年德國駐華的公使就跑去東陵拍了照片,記錄下來當時慈禧陵的樣子。他們認為東陵、西陵、避暑山莊都是人類的天才作品,是建筑和自然的對話。接著1906年、1907年,鮑世曼拿了德國政府的錢又來調查,同樣寫下這樣的話:東陵、西陵,尤其是定東陵,是天才的設計。
定東陵是慈禧和慈安的陵墓。這個是定東陵地形圖,在平面圖上按比例畫了一個方格網,然后在每個交點上記錄高程數字,上頭黑黢黢的小點就是數據,然后由這個引出一個更精細的數據,經過計算以后就可以還原成數據表。高程數字是紅色的,藍色的是深挖下去的數字,是挖的溝壑,我們輸進電腦,就可以完整地建模,反映它的平格的概念。平格的歷史傳承在中國有實物可證,最少存在了2300年以上。在這基礎上做的方案,是在格子上頭直接做平面的布局和豎向的設計。后面的一系列設計,從同治六年開始,一直到最后欽定燙樣,方案定下來。深色的是天然的沖溝,地宮、寶城、方城明樓、大殿擺在臺地上,主體建筑放在最好的位置,次要的建筑也盡可能放在好的地基上,實在不行,就填、墊,最后溝、壑、排水。中間的山,縱向三條叫馬槽溝,前面橫著大河,增加景觀、匯水、排水,叫河桶。曾經它的方案之一,是讓兩個陵擠在那兒,還神廚庫塞到前頭了,結果明顯很擠,就改了一個方案挪到邊上去,這樣也拉開碑亭到河,到瞻仰的大殿、方城明樓都拉開了距離。這個方案就一直貫徹到最后,和谷歌地圖完全一樣,我相信除了“樣式雷”提供的資源,西方沒法還原這樣一個組群建筑的設計,這是值得我們自信、自豪、自尊的地方。
從小巧精致的簡單民居,到磅礴大氣的皇家陵寢,中國古建筑超越實用性,逐漸賦予建筑無窮的文化內涵和藝術魅力。這背后有著怎樣的制度體系來保障?“且住為佳,休辜負清風明月”,“因寄所托,任安排奇石名花”,聞名遐邇、如詩如畫的中國園林給世界建筑史貢獻了怎樣的智慧?東西方建筑文化的碰撞產生了怎樣的碩果?
3、城市是中國古建筑的集合體
第四個特點,就是城市。全世界延續下來至今沒有中斷過使用的古城,我們國家是最多的、最豐富的。成都起碼有2400年以上的歷史,周邊的三星堆、金沙遺址沒有文字,但是有刻畫符號。我們不能肯定這個刻畫符號一定不是文字,但是起碼這些符號不像甲骨文一樣可以解讀。像成都這樣的城市很多,我們現在的城市建設史,甚至可以追溯到五千年前。
我在成都長大,50年代成都是有20萬人口的城市,那個城市的文化品位極高,每一條小街一定有三個店,有花店,像種花的、賣花的。有畫店,全是中國畫,還有一個書店。所以它從西漢以來中國的文人有許多坐標人物,在成都大量涌現。中國古代在平等交往情況下,往往是擅長吸收人家的優勢文化,當然同時也發現它的短處,然后加以改造。很可惜在兩次鴉片戰爭以后,有相當一部分中國人的心態發生了轉化。當時西方確實有很多優點,比如電報、火車,后來的電燈等等。這種情況就導致了一部分中國人,說得不好聽就是崇洋媚外,急劇地開始毀壞我們的城市。但是,城市原來的環境沒有改變,依托的自然資源的紋理沒有改變。去年我幾次回成都,就在晚上,車走之后,根據我記憶里的空間概念,街道的中心沒有變化,但是到了白天一看,根本不認識,因為把老的全部拆光,然后蓋高樓,一條中軸線80多公里,全世界有這樣的城市嗎?這就是晚清以來的現代化誤區。汽車都得跑一個多小時,那是人的空間嗎?
環境決定人,你天天看到的都是光怪陸離的現代建筑。現在每年在蓋的全世界最高建筑,有70%在中國,我們土地資源有限,不能不蓋高層,但是蓋那么多,就是孔子那句話“過猶不及”,一定是價值觀出了問題。看看我們原有的城市地方的特點,人杰地靈和自然的呼應,現在我們很難找到。像一些小城市,1988年做閬中的規劃,后來堅決要求他們市政府遷出去,把老城保護下來,然后做減法。還有世界文化遺產平遙古城,平遙原來有很多票號,都是金融資本。建國以后這些財神爺都沒有了,這個縣就變得空前貧窮。后來文物界、建筑史學界拼命做工作保護,這樣的東西在中國本來到處都是,現在實在太少,這就是一個損失。有志的人還可以把中國城市好好做做研究。
4、自然美是中國園林藝術的靈魂
還有一個,就是園林。中國和法國景觀專業的學生互相交流,法國教景觀建筑教育的很多老師就問中國學生,你們知道自然美是中國人的發明嗎?我們的學生答不上來。為什么有了城市,有了住宅,還一定要有園林?這又牽扯到中國人的價值觀。人是兩性的人,第一個生物人,有生老病死,有七情六欲,高興了哈哈大笑,不高興了叫、罵,但另一個方面你是社會人,你不能裸奔,也不能隨意就爆粗口。起碼從現在的文獻可以看到,2800年前的文獻描述周宣王的宮殿落成,周宣王的宮殿叫斯干,去讀一讀文獻就很清楚,自然人和社會人得給出處。
以北京的四合院為例,北京四合院一到垂花門,門外你不能當“膀爺”,男的、女的起碼古代授受不親;進了院子以后,年紀大的老人可以穿個大褲衩,搖著扇子。小孩兒光著屁股,80歲的老爺爺,天熱了在地上一趴,穿個大褲衩,然后小孫女在背上騎著,這樣的景象在我們的院落里頭經常可以看到的。門以外講的就是禮,就是社會游戲規則,但是另一方面人的情得給出處,在院子里頭,我們強調是親情、天倫之樂,更適合的就是園林空間。建筑順應這種價值觀,宮殿、住宅一定是循規蹈矩的,甚至孔廟也是。你查查全國的方志,每個地方縣里頭,然后鎮一級,往往都有學宮或者文廟,過去鄉里面還有鄉學,培養人才的地方都是這樣。有沒有個人能夠相對自由的?當然有,孔子經常就帶著學生在舞雩臺,在風光明媚的、鳥語花香的地方,孔子彈琴,學生在那兒吟詩等等。這是儒家的最高境界,就是立于禮、游于藝,藝術、數學、畫畫、書法,還有最后成于樂,把樂和禮范疇化。宮殿、住宅是屬于禮的范疇,園林屬于樂的范疇,起碼中國兩種住宅體系,它有不同的文化背景和圖式。關于園林的解讀,這是劉敦楨以前的研究成果。在劉敦楨代表營造學社寫總結信的時候,給了園林很高的分量,其實全世界也都知道這一點。
改革開放以后,我帶著天津大學的研究團隊研究陵寢,很快就發現了陵寢,就是景觀設計,就是生態建筑學、景觀建筑學的意思。有了這個理解,挖出大量文獻圖紙,然后轉到園林研究。從1985年到現在沒有終止,然后意外地發現我們過去對園林的深層次研究遠遠不夠。你比如說列入世界級遺產,也就是作為人類智慧資源的檔案文獻“樣式雷”,那里頭居然有6000多件是園林的設計圖。從1982年接觸這些東西以后,一直希望把這些圖變成可讀的,今天沒有完成。因為太難,90%的圖沒有文字,你得把它歸類,然后得實測,和實物對上,還得挖大量的文獻,最后把這個文獻整理到每一天所施工的那一個工程。百分之八、九十的可讀的圖紙,也就是今年到明年可以結束。完成這一部分工作以后,我們對中國古代建筑園林設計的認識,肯定可以面目一新。簡單講,如果沒有中國,連景觀專業的概念都不能成立。原來西方的園林叫garden,園藝、花匠,他們的園林就是幾何布局,靠修剪。整個凡爾賽宮的花園全都用剃的方式修剪,上面剃平頭,修成骨感的美,還有幾個噴泉能夠點綴一下風景。但是因為消耗能源,如果在游人如織的時候,突然噴泉一停,大家都不知道該看什么好。那就是歐洲的園林,早期的園林。
在大航海時代,荷蘭人最先跑到中國來,大量的中國畫、中國瓷器、絲綢運回歐洲,他們看到了不一樣的風景畫。當時英國首任駐荷蘭的大使就了解到這和西方園林完全不一樣,英國就借鑒這個詞landscape,這叫風景。正好這個時候,曾經在康熙時候當過朝廷里的宮廷畫師制作了避暑山莊三十六景圖的銅版畫。他就把這個銅版畫帶到了歐洲,首先到了英國,在此基礎上,西方歷史上第一次出現了自由布局的自然風景園,然后就在garden的基礎上加進了一個風景那個字眼,德國人、法國人不服氣,強制說這叫中英式園林,核心的內容就是自然風景園。到了19世紀中葉,美國園林設計的大師到英國學習,最后就把這個概念搬到了美國紐約中央公園的競賽當中,中央公園是美洲第一個英中式園林。獲獎的奧斯瓦爾德,就覺得叫garden不合適,你看看紐約中央公園,它有小橋流水、有建筑、周圍還有風景,所以他用了一個更廣泛的,人工建造物加上帶有藝術傾向的,用architecture取代了garden,它的中國文化基因起碼在園林上改變了世界,至于說其它方面,我相信會改變世界的,就從我的研究來講,和現在的時代潮流,我們生存的自然環境是所有建筑城市、規劃的本體,這個思想西方從來沒有,今天的建筑教育沒有,但中國幾千年一直延續這個思想,今天仍然如此,我們應該繼承,應該讓它走向世界。
復古、懷古的做法,這是時代發展的必然,我們在這方面還是太缺失了,如果有一流專家設計、施工,可以保持原汁原味、原材料、原工藝,復建古建筑何樂不為?但是起碼在目前它不是文物,也不能按照文物標準來同等對待,但如果做好了,它就有傳世的價值。
受中國影響,東亞的建筑體系以木結構為主,按照中國古代建筑的實踐經驗來看,這種建筑每20年必須要翻修一次,如果不翻修,木結構會全部糟朽,摧枯拉朽說的就是這個意思。一翻修以后,按照慣例,一揭完瓦,大量的椽子、彎板、檁子就得換,多的甚至要換到百分之七、八十。換完之后,這個東西還是不是文物?我們長期遇到這個問題。瓦不換房子要漏,文物的主體保護不下來,因為這個琉璃瓦爆了釉要吸水。現在我們正在展開研究爆釉以后重新燒釉的技術,但是目前這項技術還沒成熟,不能使用。油漆也是這個問題,新上油漆用不到十年,用五年看著就跟舊的一樣,再過個十年肯定要爆,要裂。涂著大紅漆的柱子全都爆了,開裂了,破破爛爛的,但是里面依然保存得很好,那要不要重做?經過反復商量,決定外面重做,里面要原汁原味的保留,舍車馬保將帥,這個方針在今天中國的古建筑修復當中大量應用。
我們有沒有可能利用現代技術,把一個商代青銅器上的銅銹全部除掉?這個技術絕對有,但是如果把這個當做文物博物館事業的一個基本規律的話,那整個文物界全都要完蛋。所以說修舊如舊要掌握三條原則:第一條是真實性,第二條是最小干預,第三條是可逆性。如果這樣對待文物,那就不會有錯誤。
“一家樣式雷,半部建筑史”,中國建筑史學界流傳的這句話,背后是清代宮廷建筑匠師家族長達兩百多年的繁盛歷史。“樣式雷”包含的圖檔和燙樣,不僅成為一把打開中國古代建筑寶庫的珍貴鑰匙,也成為凝聚中國傳統歷史文化的重要載體。究竟是什么樣的制度成就了“樣式雷”?“樣式雷”又如何代表了中國古代高超的建筑設計水平?
第一代“樣式雷”雷發達江西九江永修縣梅棠鎮新莊村人
5、獨特的工官制度是中國古建筑的基石
在中國古代建筑的特點里,有一個工官制度,古希臘、古埃及、古羅馬,都沒有延續那么長時間的一套建筑文化傳統。商周時期的甲骨文里就有“工”字的寫法,還有“巫”字的寫法,“巫”就是“工”字里頭加兩個“人”,最后還有司空、司徒等官職。從現存的文物當中也可以看到,當時很多工匠的姓名刻在青銅器上,刻在竹木簡里,刻在甲骨文的板片里,這個傳統在周代形成了《周禮》,然后一直延續下來。
清代繼承古代的傳統,凡是工錢、料錢超過一千兩白銀,一定要設一個宮廷指揮部,當時叫欽工處,同時設立一個審計機構,叫勘古處。他們經過審查以后,認為沒有舞弊,再上報到皇帝那兒,皇帝轉給戶部,然后再撥銀子開始修。北京設立辦事機構,工地設立辦事機構,其中有一個樣式房,還有一個相當于今天會計師的機構,專門做預算、決算。這樣形成一個管理機構,承擔設計一直到建筑施工的就是“樣式雷”家族。這個家族放在世界范圍內進行比較,是無與倫比的,全世界其它文明樣式中沒有可以超越這個家族的。它的設計有非常豐富的資源,包括運作體制和相應的設計程序、設計理念,涵蓋了宮殿、住宅、府邸、園林、壇廟、陵寢等等,甚至還有工廠、衙署,然后從設計方法來講,選址、勘測一直到設計、施工、施工管理等等,他們畫的西陵的全圖,非常漂亮,他絕對是一流的大師。
現存最大的組群性的“樣式雷”燙樣,唯一的一件就是慈禧、慈安陵墓的,在故宮保留。現在絕大部分“樣式雷”燙樣在故宮,在德國國家博物館大概有四件“樣式雷”燙樣。然后這是慈禧的地宮,從下面往上怎么做?還有表現圖,沒做出來之前要給皇帝匯報。這就是慈禧的座駕叫木蘭艭,圖學表現的成就也非常高。細節的設計,任何人看了都得驚訝,因為畫得太細了,你看這個一個大型的表現圖當中,彩畫里的房子都畫出來。還有各式各樣的燙樣、透視圖,然后還有內檐裝修的設計,屏風,景泰藍。這個船好摩登,今天放到我們北海、頤和園,夏天熱了把它拉開,平時風和日麗,曬曬太陽。還有這個更摩登,談戀愛的時候小兩口坐這個船,顏色可以變化,軟裝修,這個絕對可以走向世界。還有圖層也是非常現代的技術,一個很簡單的常在、答應的天落池,就是一個墓穴,然后它分層級,最后也畫了一堆圖。這個在古代叫層層樣子,這里頭有個經典個案,要表現這個三度空間,它一樣,各個縱剖面、橫剖面都得出現,然后這個放在什么位置?是我們的研究成果,原來的圖沒有一個字是干什么用的?什么時代的?什么項目的?最后我們當福爾摩斯,很精準地和它聯系起來。這是咸豐的定陵的圖對應的剖面,對應的橫剖面、縱剖面,它所在的位置,還有圖層更多的十幾個層。這就是圓明園的大戲樓,頤和園和故宮還保留一個,然后它有非常復雜的升降機,一定尊重原有的環境。所以沒有一個陵寢方位是一樣的,前后的布局是一樣的,但是有一條,所有建筑一定和環境對話,一定和彼此之間對話,一定有很好的生態景觀。
6、中國古建筑蘊含深厚的價值觀
西方為什么很長時間瞧不起中國建筑,就是因為我們沒有深度地解說價值觀。中國人的核心價值觀,最核心的就是尊重大自然,用《中庸》里頭本體論的話,人生的、社會的最高境界,極高明而道中庸,叫參天地、贊化育,現在我們耳朵都起繭子的一句話,天人合一,你查查我們的古代經典,有天人合一這四個字嗎?只有董仲舒叫天人感應。最高境界是范蠡最早提出來的,人與天地參,什么意思?當然存在客觀規律,我們可以認識它,可以根據認識的規律,所謂天道,然后順應它,有節制地利用和改造,這就是這個文明幾千年長盛不衰、一次次落下去再起來,沒有中斷的一個奧秘。剛才講到慈禧那個,一堆圖改變了設計朝向,核心的問題就是遵照典禮之規制,什么樣等級的建筑不能夠逾越,這是一個設計的要點之一,它就只能在皇帝的左右選,那就受限制。第二條更本質、更重要,所有的典禮制度,你比如等級制度,必須服從于環境,叫做配合山川之盛勢,就是一定和自然環境充分地結合,你和自然環境,和既有的環境對話,你感覺到最好的就是好風水。
明皇陵、清皇陵的設計意圖完全是這樣,整個設計方案,選址、規劃、設計,就是圍繞這個轉。那個圖,一堆設計圖非常精準,因為它有很精準的地勢測量,然后豎向的設計都有。什么地方開溝?什么地方挖河?因為地勢高差大,雨季來了以后,及時把洪水排出去。然后把最要害的建筑一定放到最堅實的地基上,按照這個思路,最后處理得非常好。另外,我再講一個風水的價值,如果你輕易忽略,那中國古代就沒有城市,沒有園林,也沒有農業。風和水,我們這個合成詞用得很聰明,風土、風情、風俗、風氣、風貌我們都可以用于現代的工程實踐。我們修那么多高速公路,工程地質災害最重要的要素是哪兩大要素?不用說,答案已經在那兒,風、水。我們地球演化,如果沒有風和水就沒有土壤,就是風化過程、搬遷過程。我們生存的空間、農業全是這樣一個過程產物。像都江堰這樣的無壩工程,西安靈渠,還有鄭國渠,沒有鄭國渠就沒有八百里秦川,這一工程一查文獻,背后的地理就是風水。因為中國古代風水就是地理,地理就是風水,是同義詞。所以在現代的生態建筑學,景觀建筑學當中,土地資源是頭一位重要的。
最后回到一句話,講那么多,要解讀中國古代建筑真正在人類歷史上的價值,是它里頭的大智慧。就是它怎么樣思考建筑和自然環境、社會環境及每個個人的健康發展的關系,這里頭的智慧,比西方幾千年來的建筑文化相應的思維要深刻得多,也更有未來挖掘、借鑒、弘揚的價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