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有600年歷史的曲阜琉璃瓦,為何如此美輪美奐,富麗堂皇?失傳近百年的孔雀藍釉色,能否靠科研攻關成功復原,再現它神秘的色彩?參與布達拉宮維修,亮相昆明世界園藝博覽會,曲阜琉璃瓦何以做到頻頻驚艷?當“國寶”與“國粹”結合,又會帶給世界怎樣的驚奇?
為傳承和弘揚優秀傳統文化,《閆虹訪談》欄目推出濟寧技藝系列報道,致敬傳統文化的堅守者,展示其守正創新精神。今天請看第五集,山東省非遺項目曲阜琉璃瓦制作技藝代表性傳承人王樹寶,致力于傳統技藝的傳承與弘揚,讓曲阜琉璃瓦,綻放絢爛的文明之光。
以故宮、三孔等為代表的中國古建筑,是我國建筑史上的經典之作與杰出代表。它們是中華文明與華夏歷史的承載,亦是中華技藝和古老智慧的結晶。宏大的格局,精巧的構思,無一不體現著傳統文化的魅力與風采。作為古建重要組成部分的琉璃瓦,以其獨特的造型和色彩,更使得古建呈現出大氣雍容、富麗堂皇的中國氣象。
出生于1960年的王樹寶,中國文物學會傳統建筑園林研究會會員、中國民族建筑研究會副會長。從上個世紀八十年代著手琉璃瓦工藝的恢復,癡迷琉璃瓦技藝近四十個年頭。之所以對琉璃瓦產生濃厚的興趣,源于童年時代,三孔等古建筑給他留下了難以名磨滅的深刻印象。
曲阜琉璃瓦的燒制技藝,有將近六百多年的歷史。《厥里志》記載,明弘治十三年,孔廟進行大規模重建和營建,琉璃瓦窯則為此而建,專為孔廟的擴建定型定期制作琉璃瓦,為皇家和圣府立了頭功。
歲月變遷,滄海桑田,由于歷史的原因,曲阜的琉璃瓦生產一度中斷了多年。直到改革開放以后,琉璃瓦技藝的恢復,成為可能。但是,要想重新恢復中斷多年的琉璃瓦生產,又談何容易?原料來源、能工巧匠、生產工藝,這一個個難題,都是不小的考驗。
即便是在最艱苦的時期,王樹寶也沒有灰心喪氣,依然潛心修煉內功,不斷提升生產技藝。傳統的手工制作技藝包括粉碎、淘洗、配料等幾十道工序,流程十分復雜,稍有差池就會前功盡棄。
悠久的歷史,對手藝的傳承,曲阜琉璃瓦保持了精湛的傳統手工制作工藝,富麗堂皇,莊重威嚴,成為宮廷建筑和儒家廟堂建筑的標志性文化符號。上個世紀九十年代,在布達拉宮的維修工程招標中,產自曲阜的琉璃瓦在激烈的競爭中脫穎而出,成功入圍。
1999年,以“人與自然——邁向21世紀”為主題的世界園藝博覽會在春城昆明成功舉辦,這也是中國舉辦的首屆專業類世博會,國內外參觀人數達到950萬人次。在這次展會上,王樹寶帶領團隊,設計制作了具有鮮明齊魯文化特色的主題展區。
第一次亮相園博會,山東主題展區表現如此“驚艷”,其中有一個重要的細節,就是在歷史上一度失傳多年的孔雀藍釉色,在曲阜琉璃瓦科研人員的努力攻關下,得以成功復原。
2019年,中國北京世界園藝博覽會上,由曲阜市承建的山東室外展園齊魯園,以其深厚的文化內涵、精美的設計建造和獨具山東特色的風格備受游客青睞,得到了評審團的一致認可。在本屆北京世園會頒獎典禮中,山東室外展園斬獲北京世園會組委會特等獎。
在法國圣艾尼昂市的博瓦爾動物園里,兩只大熊貓住在中國古建筑風格的琉璃瓦小屋中,這座熊貓館建設所采用的琉璃瓦,全部是由曲阜琉璃瓦廠經過20多道傳統工序窯火淬煉出來的,老手藝嫁接新市場,“國寶”與“國粹”實現了完美的結合。
越是民族的,越是世界的。近年來,琉璃瓦以其獨特的技藝,代表中國色彩,走出國門,走向世界,講述中國故事,傳播中國智慧。
有著600年歷史的曲阜琉璃瓦,置身新的時代,也在思考和探索創新之路。吸引更多的年輕人進入這個行業,融合更多高新科技的元素,才能為傳統技藝注入新的生機。王樹寶的兒子王健作為市級非遺傳承人,現在負責一項重要的工作:就是用現代科技,為琉璃瓦工藝構建一套全新的“大數據”。
創新改變著我們生活,在創新中尋找新的突破,努力打造出具有廣泛影響力的中國傳統古建筑文化符號。令人欣慰的是,曲阜琉璃瓦廠被國務院批準為“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單位。對于傳承人來說,肩上的責任更重了。
一磚一瓦間盡是工匠們的汗水,一泥一火中詮釋虔誠與敬畏。對傳統技藝的尊崇,呈現出琉璃瓦富麗堂皇的美,而對于中國傳統文化的堅守,賦予其更為深厚的文化內涵,琉璃瓦煥發了更加燦爛的中華文明之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