柳編是中國民間傳統手工藝品之一。在古代人們只是作為普通的日常實用品,直到20世紀后幾十年才逐漸興起,也漸漸的成為中國部分地區出口創匯的項目。2008年6月7日,柳編經國務院批準列入第二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2011年固安柳編入選第三批國家級非遺物質文化遺產名錄。
固安柳編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承人張萬富生于農村,從小跟著祖父、父親學習,他勤學好問,很快掌握了柳編技巧,成為了當地小有名氣的柳編高手。16歲起,以柳編為職業,繼承了前輩精湛技藝,并創新發揚了柳編的傳統技法。在張萬富眼里,柳編更是祖輩傳承下來的一門手藝,而并非一個行業。
柳編是固安的傳統手工藝技術。2018年5月21日,入選第一批國家傳統工藝振興目錄。早在明代永樂年間,當地農民就開始杞柳的種植和柳器的編織,迄今已有600多年的歷史。清初,民間編織的柳箱、筐、籃、升、斗、簸箕、笸籮等產品,技術精巧,樣式考究大方,結實耐用,遠銷京、津、蘇、奉諸大商埠。到了清末,柳編產品發展到上百種。
柳編是一項手藝活,手指部分承受的力量極重,關節的異常突出則是歲月沉淀的佐證。張萬富告訴記者:“柳編的技藝深厚復雜,有著平編、紋編、勒編、砌編、纏邊等5種技法。從杞柳的種植、收割、脫皮,到編底、編幫、收口的整個加工制作過程,都需要手工或者半手工完成,對手工藝人的技術要求很高。”同時,編柳需要心誠,偷一點懶,都會在成品上體現出來,比如筐幫編得不夠均勻,或者筐底編得不夠平整。柳編需要一心一意,需要精益求精。
隨著經濟的發展,固安縣的柳編事業呈現出了衰微狀態。杞柳種植,也從1951年全縣8000畝,至現在已不足百畝。隨著時間的流逝,編工從80年代的25000人,到現在減少了90%以上。像柳編這樣需耗時的工作很少有年輕人愿意干了,很難找到人來學習和繼承這門技藝了。”精通編織技藝的老人們一也個個老去,祖祖輩輩流傳下來的柳編工藝無人承繼。目前,全縣也只有為數不多的像張萬富這樣還在堅守從事著這項喜愛的柳編事業。
隨著塑料制品、金屬制品的大量應用,柳條編織器具漸漸淡出農民的生活,編織器具已不再是鄉親們謀生的主要手段了。柳編從大眾的視野里漸漸消失,從人們的手里漸漸消失,也從眾多柳編匠人的心里漸漸消失。隨著柳編的申遺,慢慢地出現在了非物質文化遺產的展覽上,一些展會上也又見到了柳編的身影。
現在這項編織技藝面臨失傳。為使幾千年來的傳統技藝繼續發揚傳承,張萬富在傳統技藝的基礎上進行創新,在造型和質量上都有了很大的改進,使固安柳編傳統技藝煥發新的生命和光彩。隨著人們生活水平的提高,生活消費觀念向時尚品味、低碳環保轉變,固安柳編必將傳之久遠,放射璨的光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