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期,非遺傳承人厲柏海每天都很忙。為了籌備共享小康·喜迎亞運——厲柏海鐵藝畫展,這位71歲的老人四處奔波,近日,鐵藝畫展終于在余杭區文化館新館開展!
亞運會、奧運會等體育賽事主題,寫滿中國人的驕傲;偉人肖像手跡系列,傾訴老百姓的熱愛;傳統書畫、生肖、臉譜專題,彰顯民族文化自信……無數個日日夜夜的構思、敲打、潤色,展出的158幅作品,是厲柏海40載鐵藝人生的最好寫照。
鐵藝畫是一種利用藝人的巧手,采用繪、剪、敲、折、焊、拚等工藝,將鐵皮、鐵絲變成一幅幅賞心悅目的書畫的民間藝術。它源自鐵畫,又從鐵畫中演變,比鐵畫更簡潔、輕巧,是一項優秀的非物質文化遺產。
厲柏海先生是杭州市余杭區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傳承人,自2009年退休后,他一心撲在鐵藝畫項目上。
40年獨創“鐵藝畫”“敲”出一段多彩人生
厲柏海是新中國的同齡人,1969年應征入伍,1986年轉業回余杭工作,2009年退休。
從小,厲柏海的動手能力就很強,喜歡敲敲打打、寫寫畫畫,搗鼓各種新鮮玩意兒。上世紀80年代初,厲柏海偶然看到一部電視劇《鐵畫傳奇》,就對這項“化腐朽為神奇”的民間藝術產生了濃厚興趣。于是,他專程趕赴鐵畫之鄉安徽蕪湖,四處走訪鐵畫藝人,初步了解到鐵畫制作工藝。
回來后,厲柏海利用業余時間,找來鐵絲、鐵皮等材料,“叮叮當當”地敲打起來,用心琢磨鐵藝畫的制作工藝,這一“敲”就足足堅持了40年。
經過潛心鉆研,厲柏海在“蕪湖鐵畫”民間工藝的基礎上,通過描圖、剪裁、敲打、上漆、組裝等十幾道工序,摸索出一套獨特的制作方法,并獨創了“鐵藝畫”這一特殊的工藝畫種。
2008年北京奧運會期間,厲柏海花了4個月敲打出一套《奧運福娃兵團》,獲中國農民藝術展精品獎,還被推選成為奧運傳遞火炬手。
退休后,厲柏海對鐵藝畫的“癡迷”一發不可收拾,先后創作了200余幅鐵藝畫作品。生硬的白鐵皮在他的敲打下靈動起來,變成藝術精品,讓人大開眼界,嘆為觀止。
厲柏海尤喜體育題材,除《奧運福娃兵團》外,他還為杭州亞運會成功申辦創作了以三潭印月、杭州城標為元素的鐵藝畫作品《圓夢》,杭州亞運會會徽及吉祥物等作品受到了杭州亞組委贊賞。
“鐵藝畫不僅是業余愛好,更是我以綿薄之力弘揚民間藝術的嘗試。”厲柏海說。他的作品多次參加國家及省市區級藝術展,并屢獲獎項。他精心創作的毛澤東詩詞《五律·看山》《七絕·五云山》被“五四憲法”歷史資料陳列館收藏,迄今已接待觀眾近120萬人次,有10件作品被中國農業博物館收藏,多件作品被中國江南水鄉文化博物館收藏。
2011年6月,鐵藝畫被列為第四批余杭區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項目,厲柏海被認定為第三批余杭區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傳承人。
18天廢寢忘食制作出亞運會系列作品
厲柏海的工作室面積不到10平方米,一張小矮凳、一個小矮柜、一臺小磨輪,外加數十件自制小工具。
很難想象,年過七旬、身材高大的老爺子枯坐于局促的斗室中潛心創作,需要多大毅力。
就拿亞運會、亞殘會的兩幅會徽作品來說,雖然尺寸不大,但其中不僅涉及英文字母、阿拉伯數字,還有曲線和漸變色,看著簡單,真正用鐵皮、鐵絲做起來,難度就大了。
亞運會吉祥物和會徽公布后,厲柏海第一時間把圖樣打印出來仔細研究。他先把圖案描到鐵片上,再剪下來敲打、折邊,做出立體感,然后焊接、上色、組裝、裝裱,一幅完整的鐵藝畫就完成了。
耗時最久的,數上色這一步驟。“作品都是油漆上色,單一顏色的作品上色相對容易一些,像亞運會徽這樣的作品,不僅有多種顏色,而且是漸變色,油漆涂抹不理想就要擦掉重做,非常耗時耗力。”厲柏海說。
為了盡快完成這些作品,厲柏海每天清晨5點起床,在工作室一坐就是十幾個小時。經過廢寢忘食地打磨,18天以后,這些作品終于出爐了。
今后再做一幅《蘭亭序》留給子孫后代
另一幅令厲柏海印象深刻的作品是《蘭亭序》。
書圣王羲之的《蘭亭序》共有324個字,揮灑飄逸、筆法多變,就連文中16個“一”字的寫法都各有差異。厲柏海精心打磨了整整兩個月才完成,成品效果極佳,幾乎可以和真跡相媲美,給人以絕美的藝術享受。
鐵藝畫《蘭亭序》已被中國江南水鄉博物館收藏。厲柏海說,以后他要再做一幅,留給子孫后代。
厲柏海的微信名是“鐵藝人生”,做鐵藝畫,他為之癡迷、樂在其中,也希望這門“絕活”能得到大眾喜愛,得以薪火傳承。
2012年2月,厲柏海鐵藝畫展廳在南苑街道文體中心成立,厲柏海還經常攜帶畫作下社區、進部隊進行展覽。
2018年3月,厲柏海被余杭區社區學院聘為鐵藝畫教師,設立柏海鐵藝工作室,教授鐵藝畫制作技藝。
老牛亦解韶光貴,不待揚鞭自奮蹄。厲柏海的鐵藝人生,用真情感染人心,用藝術點亮生命,有苦也有樂,瀟灑也精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