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勵華,長寧區非物質文化遺產木牛流馬代表性傳承人。1952出生的他曾擔任物理教師,歷經多年探索,他完成了木牛流馬的整體解密,并于2010年機械模型在上海世博會上亮相。
在教學方面,傳承工作側重于歷史文化內涵、智慧設計內涵和對古代機械通用的制作技藝的了解和模仿,鼓勵學生在木牛流馬智慧的啟發下,嘗試木制機械的自定義創新設計。
木牛流馬簡介:
三國時期的“木牛流馬”,是一種形似牛、馬的人力貨運工具,現代4輪交通工具的雛形。該項目是上海市非遺項目之一。
一說起木牛流馬,總是聯想起諸葛亮“出師未捷身先死,長使英雄淚滿襟”這段悲壯歷史。在蜀漢攻魏戰爭中因持續時間較長因糧盡而退兵,為解決糧食問題,諸葛亮一方面分兵屯田,一方面創造研制適應山地運糧的木牛流馬,最終成型的木牛可以運載600斤貨物,需要4個勞動力;流馬能載200斤貨物,只需要1個勞動力,諸葛亮過世以后實物和技術失傳。
全國眾多機械高手研制木牛流馬,但往往沒有型似或存在其他缺陷,2009年12月,曹勵華完成了總體構造的解密,木牛流馬的完整傳承出現于上海。
經三個國家級學術權威機構,中國歷史文獻研究會、中國機械工程學會機械史分會、中國機械工程學會機械傳動專業學會機構學專業委員會集體認證,認為曹勵華根據諸葛亮原著復原的木牛和流馬是該文化傳承過程中基本符合了歷史文獻記載的成果。
曹勵華的復原工作證實了諸葛亮在古代車輛發展史上的四大貢獻:木牛流馬首創仿生機械大規模實用優秀范例,首開四輪車輛貨運先河,首設四輪車輛機械制動,首建兩棲車輛運輸雛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