孫小明,傳統木雕技藝傳承人,一位癡迷指尖雕刻藝術30年的人——他曾先后獲得唐山市工藝美術大師、河北省工美行業美術大師稱號,2020年入選路北區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承人。師承雕刻名家葉氏家族第三代傳人葉建軍先生,成為木雕工藝的第四代傳承人。
孫小明自幼喜歡美術,80年代在部隊服役期間接觸到木雕技藝后便癡迷于此。早期只源個人愛好,完全是閉門造車,當自認為不錯的成品出爐滿心歡喜的時候,卻被業內行家一盆冷水潑下來。多次受挫的孫小明暗下決心,不學出門道誓不罷休。經多方打聽,得知福建泉州的木雕技藝在全國較為領先,二話不說一個人背起行囊輾轉多省,來到人生地不熟的福建泉州。一猛子扎進當地的木雕市場,由于他的癡迷,半個月的時間每天都固定到一家木雕工作室拜訪,在并不熟識的木雕師傅旁邊端茶倒水潛心學習。功夫不負有心人,南方木雕的先進技術和專業的手法,孫小明學到了幾成,臨走前跟木雕師傅討要了一個人家已經淘汰,對他來說卻是利器的刻刀。他暗想,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這把刻刀當時在北方是非常少見的,一定要帶回去好好研究一下,帶著學來的技術和這件“寶貝”回到了唐山。
學以致用,回來后孫小明潛心研究刻刀,發現了刻刀的精髓后便苦練刀法提高技藝,逐漸找到了適合自己的雕刻方式,大膽創新,巧妙利用木質原理研究雕刻技術創作自己的雕刻作品。“我的作品完全是原創構思,提前在腦子里勾勒出輪廓,隨著木頭的形狀、結構再進行整體設計,絕不會臨摹其他作品”,孫小明認為一件好的作品是有靈魂的,需要從心出發為手中的木頭賦予新的生命力。
在孫小明的工作室,正在進行雕刻的一個作品是蟈玉呈祥,“我首先需要根據木料紋理和腐朽程度來設計出一只蟈蟈落在玉米上的造型,再進行打胚,由表及里、由淺入深、循序漸進、比例協調有層次都是必不可少的”,孫小明的刀法凝重豪放,注重寫實與寫意結合造型手法大膽夸張,直抒胸臆,把作品意圖準確地表現出來,一氣呵成。
據史料記載,木雕是雕塑的一種。是傳統雕刻工藝中的重要門類,起源于新石器時期,經秦漢唐明清各朝傳承至今,2008年木雕經國務院批準列入第二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木雕一般選用質地細密堅韌,不易變形的樹種,如楠木、紫檀、樟木、柏木、銀杏、沉香、紅木、龍眼等名貴木材。由于孫小明技藝精湛,在全國木雕業界小有名氣,省內、京津、內蒙古等地的客人都帶著名貴的木料慕名而來相求作品。現在孫小明手中很多還未雕刻完成的作品,都已經被客人定購,館藏作品所剩無幾。
木雕藝術品裝點著人們對生活、藝術的追求,每一個作品中花鳥魚蟲、人物故事都是寄托著人們對吉祥如意的美好愿望。雕刻對于孫小明來說是一輩子追求的事業,此項藝術技藝深不見底,他始終抱著一顆堅持且癡迷的心,邊工作邊學習。作為一個在指尖上雕刻藝術的人,最大的愿望就是把木雕文化弘揚和傳承下去,用雙手雕刻人生,讓木雕文化綿延不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