氈繡、布繡是哈薩克族傳統的民間手工技藝,已流傳幾百年的歷史,具體源于何時已不可考。主要流傳于新疆哈薩克族牧民聚居區,在紅旗農場、北塔山牧場、奇臺農場一帶廣為流傳。
簡單地說,氈繡、布繡就是在氈子或布面上繡上各種各樣的圖案,是綻放在草原上的傳統優秀文化中的一支靚麗奇葩。
2008年,這一傳統的手工藝術被列入國家第二批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
哈薩克族人家的姑娘從小就開始學習氈繡、布繡,她們用銀針彩線點綴生活、描繪理想。
庫拉西(左一)向游客介紹繡品。(圖片攝于2019年5月)
庫拉西,是紅旗農場十二連的哈薩克族職工。她身材高挑、膚色白凈、鼻梁高挺、時常穿一件繡著哈薩克族色彩圖案的衣服,平時,她不怎么愛說話,總是抿著嘴淺笑。
走進庫拉西的家,頓時被她家精美的布置所深深地吸引,她家四面墻壁掛滿了花花綠綠的壁掛、炕上鋪的是花氈、五顏六色的抱枕、炕墊把整個屋子裝扮的富麗堂皇,充滿著濃濃的民族氣息。
庫拉西從小開始就跟隨著祖母、母親學習氈繡、布繡,她勤奮好學,到14歲時已經可以獨立制作氈繡布繡。小時候家里困難,她給一些富裕的牧民家里放牧,換回羊毛來制作繡品。
羊毛得來不易,每次她都小心翼翼地處理干凈,和母親將羊毛搟氈后,制成羊毛氈。再取鹽、面粉,與牛奶調成稀糊,用火柴棍蘸上特制的稀糊在氈子上勾畫圖案。
庫拉西心靈手巧,每次作畫她都不用尺子,畫出的圖案也是對等工整、美觀大方。
庫拉西說,在奶液中加鹽和面粉調和作畫,畫在氈子上呈白色,色澤清晰,而且容易被氈或布吸收,附著力強,不易脫落。圖畫好后,用鉤針將毛線沿著圖案形狀刺繡。
“那時候沒有錢買各式各樣的花線,我就用白色和黑色的線擰制成毛線,在氈子上繡,一件繡品要繡一個月。”庫拉西說。
后來,庫拉西結婚了。婚后,她跟著婆婆學習氈繡布繡的技藝,以銀針彩線為“媒介”,婆媳倆天天繡、月月繡、年年繡,不僅加深了婆媳之間的感情,也繡出了民間原生態的文化內涵。
庫拉西算了一下,她已繡制大大小小千余件作品。
2008年6月,哈薩克族氈繡、布繡被列入國家第二批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名錄。聽到這個消息,庫拉西心里樂開了花。她知道,氈繡、布繡的申遺成功,標志著他們世世代代沿襲的民族文化得到了保護和傳承,也讓這項民族傳統文化煥發出新的生機和魅力。
也是那一年,庫拉西被確定為哈薩克族氈繡、布繡第四代傳承人。作為傳承人,庫拉西明白自己身上擔負的責任,她要努力將這項民族產業文化傳承、保護、發展下去。
每年6月,庫拉西會組織很多哈薩克族婦女在草原盛會上展示作品,大家像過節一樣,把自己最滿意的繡品帶到草原上展示,花花綠綠的繡品在碧藍的天空顯得生機無限。
2012年,師市在紅旗農場三場槽子哈薩克族牧民定居點建起了民族手工藝產業孵化園。孵化園占地1373平方米,為哈薩克族婦女提供了集加工、銷售為一體的場地,也讓她們的繡品從這里走向全國、走向世界。
庫拉西帶著姐妹們在孵化園大顯身手,她們在傳承中發展,在發展中創新。
“我們在繡品中融入現代文化元素,使圖案更具時代性,增強其文化和藝術的感染力;融入汴繡技藝,使繡品工藝多元化;融入機繡技藝,使機繡與手繡完美結合。”庫拉西說。
如今,已有許多和庫拉西一樣熱愛氈繡、布繡的哈薩克族婦女在園區創業。她們統一制作氈繡、布繡作品,由專門的經紀人與商家訂單,保證市場銷路,形成氈繡、布繡的產業化與市場化聯動機制。
“她們制作的繡品,既保留氈繡、布繡的原生態和民族特色,又彰顯了時代性和文化元素的多樣性。無論是掛毯、地毯,還是沙發墊、花帽等小飾品圖案精美,色彩繽紛,構圖完美,針法細膩,彰顯著哈薩克族婦女的智慧、熱情和奔放,非常受歡迎。”一位來自廣州的客商說。
如今,園區不僅成為哈薩克族職工創業就業的平臺,也成為各民族職工群眾共同生活創業的精神家園。
庫拉西說,哈薩克氈繡布繡,不僅讓哈薩克族婦女走出氈房,也讓傳統的民族文化走向了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