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振祥出生于1965年,蘭州市西固區河口鎮河口村人,2015年被評為蘭州市非物質文化遺產古紗燈的傳承人。2018年應邀參加“蘭洽會”非遺展區參展;2019年,其制作的20盞紗燈參加西固區迎春燈會,在金城公園展出。
說起河口古鎮,老蘭州人都知道這是隴上著名的水陸碼頭。舊時,這里一直有制作紗燈的傳統,而祖上傳下來的傳統紗燈,給這方繁盛的土地帶來了星宿般搖曳的“人間煙火”。河口的紗燈制作考究、文化氣息濃郁,久負盛名。然而隨著時代的發展,綺麗的紗燈漸漸淡出了人們的視線,甚至面臨失傳的嚴峻問題。為了讓河口紗燈再次閃耀,張振祥等手工藝人重新撿起了這項傳統工藝,為非物質文化遺產的傳承做出了自己的貢獻。
說起自己和“燈”的淵源,張振祥說:“以前聽父輩們說,舊時河口古鎮有中元節放河燈的傳統,用白瓷碗當底座,上面扎上漂亮的蓮花,中間點燃蠟燭就是一盞漂亮的河燈。我很向往那種美妙的場景……”也就是從那時起,張振祥開始學著做些小的手工制品。“小時候,父親帶著我到河口紙扎藝人那里看他做紙扎燈,在我的要求下,老藝人做了一個金魚燈籠。這個燈籠頭尾可動,活靈活現,給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我回家后就憑著回憶也制作了一個,從那以后就一發不可收拾,經常利用空閑時間制作一些喜歡的手工藝品,無形中鍛煉了自己的動手能力。”
真正接觸到紗燈,是在張振祥工作以后。那時,他從事的是河口村的團支部宣傳工作,經常下鄉,這讓他接觸到了一些民間手工藝人。有一次,他在走訪過程中看到一盞舊時留下的精美紗燈。他說:“我一下子被那惟妙惟肖的古紗燈震撼了。在時代的大浪淘沙中,昔日燈會美輪美奐的紗燈很多已經遺失,有幸保存下來的一些紗燈和制作技藝變得十分稀有和珍貴。所以我決定復原這項傳統的工藝。”
但是說起來簡單,做起來就難了。對張振祥來說,一來是沒有可以請教的老師,二是沒有相關的書籍可以借鑒。想要復原這項復雜的工藝可謂一籌莫展。但張振祥并沒有氣餒,他積極地投入到民間,走訪能打聽到的民間老藝人,研究紗燈的歷史,回來后把舊的紗燈拆開再一步步復原,憑著自己對紗燈的熱愛和堅強的毅力,慢慢積累制作紗燈的經驗。
隨著多年的不斷積累,張振祥逐漸研究出一套制作紗燈的工序。“紗燈是集木工、雕工、漆工和繪畫藝術為一體,經過加工、成型、油漆、繪畫等工藝制作而成。其中僅僅繪畫部分就包括了帳紗、描稿、上膠、描線、打底色、染色和整理幾個步驟,每一步都要求均勻準確,工藝要求精細。”張振祥說。
近年來,隨著河口古鎮的旅游開發,復原河口紗燈的責任便落到了張振祥這一代工匠身上。多年來,他一直在河口鎮的民俗博物館制作紗燈,每一盞都嚴格按照傳統的技藝,四扇燈面通過傳統的榫卯結構有機連接,成為一盞紗燈。張振祥說:“傳統紗燈最大的特點就是易于拆卸,而且每盞紗燈的燈面上,各繪一段歷史故事,祖輩的智慧完美體現在每盞紗燈上,工藝的精巧與復雜體現在紗燈的每個細節上。”
到了2012年,張振祥復制了43盞古紗燈,在河口古鎮的核心區懸掛展示,得到了當年見過古紗燈老人們和村民們的認可及贊揚。張振祥說:“大家對我的認可讓我倍感欣慰,不過河口紗燈是集體的智慧,我作為傳承人也只是懂得其中一部分。現代花燈制作多樣,僅論美觀不會輸河口紗燈。我們在以前的制作中,因為人力物力短缺的原因也曾嘗試噴繪燈面,但結果是讓紗燈失去了靈動之美。因此,作為傳承人,我們要做河口紗燈,就要讓紗燈原汁原味,這樣才能有文化價值和獨到之處。”
為了研究紗燈,張振祥翻閱了很多歷史資料。張振祥說:“其實最傳統的紗燈是羊油燈,夜晚點上燈之后在風的吹拂下羊油燈影須臾閃爍,精工的人物在燈的承托下也搖曳生姿,則人物也有了靈動之態,所以精美的河口紗燈,只有羊油燈和自然風的結合才算最佳,這也是祖輩的智慧,這也是紗燈最美的時刻。”
說起舊時掛紗燈的傳統,張振祥說:“其實我沒有親眼見過,因為掛紗燈的傳統在上世紀50年代之前都有,我從資料上看到,河口的紗燈多造于19世紀清朝晚期,紗燈四面畫有各種民間傳說,不僅有《三國演義》、《紅樓夢》、《西游記》等傳統中華古典名著的內容,還有‘劉秀和棗樹’、‘劉伯溫斬龍脈’等河口本地流傳的傳說故事。”
舊時每逢掛燈的年節,從正月初十開始在河口四條街道同時搭建燈架,每隔丈許即設一燈架,每架掛三盞燈,兩邊掛紗燈,中間掛彩燈,東西南北四街,各設30架燈,每架3盞,全街共120架,360盞彩燈。正月十二“上燈”,正月十四、十五為“正燈”,正月十六則為之“敗燈”,共計五個夜晚,即寓“五谷豐登”之意,亦稱“五夜元宵”。
“河口燈會有記載的舉辦時間是同治末年到光緒初年。經歷半個多世紀的繁榮后陷入低谷,直到上個世紀初村民們才重拾了老祖宗的寶貝舉辦燈會,但規模、質量大不如前。我希望能通過自己的雙手慢慢復原以前的盛況。”張振祥說。
現在,經張振祥研制復原的紗燈大概有三種類型,一類是用楠木制作的“紗燈”,這種紗燈成正方形,四面繃上紗絹,在紗絹上繪以各種人物圖畫。這種紗燈可裝可拆,保存方便,能反復使用。另一種是仿北京的宮燈,這是一種用紫檀木制作的六角形雕花“彩燈”;還有一種是家家戶戶門前懸掛的木制“方框燈”。這種燈年年使用,年年裱糊,在燈面上題詩作畫。
2013年,張振祥又進一步復原制造了兩百多架古紗燈。畫面不僅保留傳承了古紗燈原有的技藝風格,并結合當代形式,在原有紗燈畫面基礎上傳承創新,利用現代工藝,將中國夢及新“二十四孝”等元素展現在了古紗燈畫面上,并且在西固紅棗節上展示。隨后,這些紗燈長久地懸掛在了河口古鎮四條主街上,供游客領略古紗燈的風采。
談到紗燈技藝的傳承。張振祥說:“通過這些年的傳承培養,有十幾位村民主動向我學習古紗燈制作技藝。其中,像河口村民張財峰就獲得區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承人身份。不僅如此,我又通過與蘭州大學文化小巷社團和西南財經大學、陜西師大等校園的對接交流,使一部分學生學會了制作古紗燈的基礎技藝。”
2015年,張振祥被評為蘭州市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承人,受到山東教育電視臺、甘肅省市電視臺等媒體的宣傳報道。2017年,張振祥應邀去被譽為“中國燈都”的廣東中山古鎮交流學習。“我去那里認真地考察了一遍。結合那邊的制燈技術,改進了紗燈的制作方法,因為傳統的紗燈用的紗面,在室外不到一個月就會損壞,后來我就創新地運用了仿羊皮的材料,這樣就能克服在外暴曬時間太長而損壞的情況。”張振祥說。
今年,張振祥又通過與河口中心學校的聯系對接,利用非遺進校園的機會,傳承和發揚古紗燈技藝。在今年春節前夕,張振祥又制作了兩千多盞紗燈及手工燈,在河口“年味·古鎮”主題活動中展示,寓意河口古鎮紅紅火火、吉祥如意。
河口的紗燈雖經受了百年風霜的洗禮,如今通過張振祥等手藝人細膩的心思和靈巧的雙手,讓這些傳統的紗燈重新煥發生機。張振祥說:“從紗燈外在的精美和內在所承載的文化價值可以看出傳統蘭州匠人對美好生活的追求,河口紗燈就是傳統匠人智慧的結晶,所以我希望自己能給這門傳統手藝帶來更多生機,讓濃縮昔日繽紛的紗燈在新的時代更加熠熠生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