阮儀三口述:
我是“被逼”成為英雄
我有很多稱號,都是別人封的,“古城衛士”、“古城的守望者”。
自上個世紀80年代以來,我確實保護住了一些具有珍貴歷史文化價值的古城、古鎮、古建,但和被破壞掉的相比,留下來的只能算是滄海一粟,所以這些稱號實在有愧。
在保護古城、古鎮的過程中,當然少不了一些事跡,外界盛傳有“刀下救平遙”、“以死保周莊”、“遇險九華山”之類的,三言兩語之間,把我描寫成了一個“無所畏懼”的大英雄。
其實,我就是一個從事城市規劃、古城古建保護的知識分子,一個熱愛中國傳統文化的讀書人,只不過在一些特殊的歷史環境中,把我這樣一個知識分子“逼成”了衛士、守望者。我們從小就懂得“天下興亡匹夫有責”的道理,它不允許我看著珍貴文物被破壞卻無所作為。
我希望每個中國人都熱愛、珍視我們的古城和文化,而不是需要“古城衛士、古城守望者”這樣的“英雄”,我希望古城和現代的城市能夠彼此尊重、和諧共融,能夠相安并行地向前發展。
為什么要保護古城?
「我小時候,門前的河水很清,常常可以見到一簇簇串條魚在游弋,石河埠踏級上釘著螺螄,石縫里有小蝦伏著,水一動就一躬一躬地竄到水底里去。河水是流動的,從西向東流淌,在河埠頭上洗東西,不小心襪子、手絹就會隨水飄走……」
為什么保護古城?因為古城是一條回家的路。
古城是文化的沉淀,是最大的、原生的博物館,存儲著巨量的歷史信息,記錄著我們祖祖輩輩一步步走過來的所有痕跡,記錄著我們的生活、成長,也記錄著我們犯過的錯、走過的彎路,更重要的是,她記錄著我們曾經的思考和智慧結晶,并能夠供我們隨時去取用,指引我們去面向更新的未來和更大的世界。
2500歲的蘇州,此時風華正茂
我今年86歲,已經是一個老人了。
蘇州城從公元前514年建城至今,共計2534年,但她依然風華正茂,是一座充滿活力、前途無量的年輕城市。
蘇州是一座教科書式的城市
蘇州是我的家,也是中國古城保護的典范,在14.2平方公里的古城內,看不到一幢高樓。
她以千年歷史的傳承,雙面繡的手段,留住了一個世界的珍寶。
以百年的包容胸懷,現代化的發展,實現了古代與現代的交融。
如何能夠歷經2500多年的發展,城市格局基本不變,卻又始終保持著活力呢?答案是顯而易見的,就是你要不斷去平衡歷史文化與時代發展的需求。
古代有古代的生活,現代人有現代的需求,不能去破壞古人的創造,也不能依樣畫葫蘆去照抄。只有同歷史、時代一起不斷生長,才能永葆活力。
平江路,蘇州古城的縮影
平江路歷史街區是蘇州迄今保存最完整、規模最大的歷史街區,堪稱蘇州古城的縮影。平江路基本延續了唐宋以來的城坊格局,街區仍然保持著“水陸并行、河街相鄰”雙棋盤格局,以及“小橋流水、粉墻黛瓦”的獨特風貌,至今活力猶存。
1998年,我主動提出承擔蘇州古城中保存最為完整的平江絕對保護區的保護規劃,力求使這個街區繼續留存蘇州古城的風貌特色,同時幫助這里居民改善生活環境,提高生活質量。
2002年,世界遺產大會選定在蘇州召開。我受平江區地方政府的委托,帶領張琴和張艷華兩位博士做平江歷史街區的整治規劃。
2005年,平江路風貌保護與環境整治工程榮獲聯合國教科文組織頒發的亞太地區文化遺產保護獎,并被中國列入申請世界文化遺產預備清單。
平江路倉街,古城復興的起點
保護不是守舊,不能原地踏步;保護更不是復古,那是造假古董。我們不只是要保護古街古建。如何在原來的土壤里去長出新的東西,去延續古城的生命,這也是一種保護。
平江路倉街地塊,便是延續古城生命的一次嘗試。平江路倉街地塊,是蘇州古城內罕見的可大規模整體建設的土地,堪稱“歷史的留白之地”。該地塊位于古城正東的相門內,地處平江歷史文化街區東南隅,是蘇州東西主軸干將東路進入古城的東部門戶。
該地塊東臨相門城墻、西抵倉街、北鄰耦園、南接干將東路與蘇州大學,周邊還有大成殿文廟、昆曲博物館、評彈博物館,以及為數眾多的名人故居,文化遺產密集。可以說,這里是2500年相門歷史、1000年平江路市井生活、300年世界文化遺產、100年名校學府,與當代蘇州古城一場跨越時空的對話。
2015.5.1-5.15蘇州市政府發布公告,共收到全球55家規劃設計單位報名,前后歷經9個月的方案創作與評比,最終確定了南側做商業北側做別墅的規劃。
2016年9月22日,該地塊被仁恒置地競得,并委托伍茲貝格和Gad分別擔任南面商業地塊和北面別墅地塊的規劃和建筑設計等。
古城活力再生,倉街商業廣場
位于地塊南面的商業地塊(現名為:仁恒倉街商業廣場),總規劃面積大約14萬方。
在尊重和保護古跡遺產的內核不變的前提下,將打造一個創新的、復合型的世界級多元生態綜合體地標,留存古老蘇州記憶的同時促進蘇州古城煥發新貌。
該項目為古城注入了活力,激活了平江路城市片區,不僅將為古城商業帶來煥新升級,還通過設計語言留住老蘇州的記憶。
2019年11月27日,該項目獲得了MIPIMAsiaAwards2019最佳未來項目銀獎。
仁恒耦前,織補古城肌理
倉街地塊北面部分為別墅規劃,因北靠世界文化遺產耦園,因此取名為“仁恒耦前別墅”(以下簡稱:仁恒耦前)。
蘇州古城,任何一個街區都是經過上百年,甚至上千年才形成的,不同時期的建筑,形成錯落有致的關系,構成了街、巷、弄的格局。仁恒耦前所在的平江歷史文化街區,更是高度濃縮了蘇州古城的精華。
該項目在規劃上融入平江路水陸交錯、街巷布局的肌理,風貌上成為平江路歷史街區的有機延續,織補了片區的城市肌理。與現有住宅社區封閉式、兵營式的規劃不同,仁恒耦前還原了古城傳統街巷的韻味和生活場景,走在這些巷道里,就仿佛回到了兒時的姑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