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位正在捏著泥人的人就是今天的主人公胡作林。江城街坊們俗稱他為泥人胡。“泥人胡”(又稱“泥巴怪”)真名叫胡作林,擅長人物肖像雕塑創作,可在2小時內對著照片或真人模特塑造出1:1的泥塑頭像,且做到神形兼備、栩栩如生,塑誰像誰。被譽為“江城八怪”之一。
胡作林與泥塑結緣是從小時候“玩泥巴”開始的。上世紀70年代,還在黃陂農村讀書的他就喜歡用泥巴捏小人兒、小狗、手槍等。當年的班主任李世鐘老師發現他愛玩泥巴,便推薦他到原黃陂縣文化館泥塑班學藝,師從于雕塑名師項金國教授。胡作林從此便與泥塑結下了不解之緣。1992年,在部隊任少校軍官的胡作林轉業至漢口解放公園,先后任過部門經理、黨支部書記等職。由于對泥塑藝術情有獨鐘,之后他辭職創辦了“泥人胡肖像雕塑室”。
“從頭做起,從我做起。”胡作林說,這是他玩泥巴的座右銘。他用泥巴做人頭像,第一個模特就是自己。他說:“那時,我對著鏡子進行雕塑,背后還放上一面反光鏡,以便觀察自己的后腦勺。”他常常雕塑好幾個“自己”,反復比較后,只留下最滿意的一尊。爾后,母親、妻兒等家人都成了他練泥塑肖像的“模特”。隨著技藝日漸嫻熟后,他的創作視野日益擴大,創作了一大批不同年齡、不同身份、不同性格的人物肖像泥塑作品,深受人們喜愛。
他說,人物肖像雕塑的關鍵是“形神逼真”。為此,動手雕塑前,他常與雕塑對象聊天,反復觀察對方表情,揣摩其個性,然后再精雕細琢,力求做到“形似神更似”。
“泥人胡”的泥塑技藝不斷提高,其種類由當初單一的黃泥胎增加至泥巴仿銅、石膏仿銅、水泥仿銅、玻璃鋼仿銅、仿漢白玉石等多種類型;規格也由頭像增至半身像、全身像、群雕像等。在2002年舉辦的湖北省首屆民間絕技絕活大賽中,他參賽的作品榮獲三等獎。在2004年舉辦的武漢首屆國際“文洽會”上,他的參展作品備受中外客商的青睞。為了光大泥塑藝術,他還帶了一幫大學生徒弟,傾其所學傳技授藝。
“自幼玩泥戎馬不棄、政壇辭職改行從藝。以泥會友切磋技藝,從頭做起開創天地”。胡作林對泥塑的這份癡情也深深感染著他身邊的人,這位藝友的贈言既是對他過去的總結,又是對他將來的展望和祝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