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月天中文字幕mv在线,好吊色欧美一区二区三区视频,乡下乳妇奶水在线播放,四房播播五月天

 
 

非遺專家馬盛德:非遺是活態的,是我們的一種生活方式

我要發布     發布日期:2020-12-25 11:30:13  來源:環球網
核心提示:從2001年昆曲申遺成功以來,我國“非遺”概念下的保護工作明年將迎來20周年。環球網文化頻道專訪文旅部非物質文化遺產司原巡視員、國家非遺展示保護基地專家委員會主任馬盛德,解讀非遺保護的中國經驗與制度實踐。“認定非遺項目代表性傳承人這一舉措最大的意義就是,我們認識到了非遺保護的核心是“人”,尤其是掌握著高超技藝的代表性傳承人。”

  從2001年昆曲申遺成功以來,我國“非遺”概念下的保護工作明年將迎來20周年。環球網文化頻道專訪文旅部非物質文化遺產司原巡視員、國家非遺展示保護基地專家委員會主任馬盛德,解讀非遺保護的中國經驗與制度實踐。“認定非遺項目代表性傳承人這一舉措最大的意義就是,我們認識到了非遺保護的核心是“人”,尤其是掌握著高超技藝的代表性傳承人。”


  他更以國際視野和專業角度指出,“聯合國教科文組織非遺名錄申報的最終目的是什么呢?為了全世界各國各民族來分享優秀文化成果,文化共享是非遺申報的核心。遺產在分享當中消除了隔閡,增進了了解,因為遺產的共享,大家和諧在一起,彼此相互尊重,這是遺產最大的價值。”


  解讀中國非遺保護歷史:


  聯合國“點贊”中國經驗


  環球網文化頻道:“非遺”概念是如何產生并進入中國的?


  馬盛德:二戰以后,聯合國開始關注生物多樣性和人類文化的多樣性問題,著力研究非物質文化遺產的保護。2001年,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啟動“人類口述和非物質遺產代表作”申報工作。2003年,聯合國教科文組織通過《保護非物質文化遺產公約》(以下簡稱《非遺公約》),這時“無形文化財”“人類口述和非物質遺產”“民間藝術創作”等名稱統一規范為“非物質文化遺產”和“人類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作”,一直延續到現在。


  2001年,中國藝術研究院組織戲曲的專家學者將昆曲申報到聯合國教科文組織,昆曲成為了中國首個入選聯合國教科文非遺名錄的代表性項目,到了2004年我國加入《非遺公約》。“非遺”的概念逐漸在我們的社會各界流傳開,產生深遠影響,最終在立法層面形成《中華人民共和國非物質文化遺產法》。


  環球網文化頻道:2001年昆曲申遺成功開啟中國“非遺”元年,我國非遺保護工作經歷了怎樣的歷史?


  馬盛德:沒有“非遺”概念以前,我們已經做了大量的遺產保護。有人說最早可以追溯到《詩經》,已經對當時的民間歌謠收集整理,一直流傳至今。50年代,我們開展到民族地區采風,音樂家楊蔭瀏用鋼絲錄音機錄制了6首阿炳的曲子,其中搶救下來的一首《二泉映月》,被日本指揮家小澤征爾盛譽“這種音樂我們是要跪著聽的!”八十年代初開始,我國編纂了十部《中國民族民間文藝集成志書》,歷時25年,工程浩大,被譽為中國的”文化長城”。非遺保護的搶救記錄工作取得了重要的成果。等等。以上的這些工作成就,可以說是非遺的典籍式保護,主要以保存為主。


  我們一般說,開啟“非物質文化遺產”概念下的保護工作,到明年將迎來20周年。2005年至2009年非遺普查統計我國非遺項目近87萬項。政府主導、國家重視,推動《中華人民共和國非物質文化遺產法》立法,中央財政設立非遺專項資金,國務院把每年6月的第二個星期六設立為文化遺產日,建立非遺的調查制度和國家、省、市、縣四級名錄制度,以及代表性傳承人的認定制度。非遺保護的制度建設和機制建設逐步完善,20多個省區市文化廳都有非遺處,近30個省區市都設立了非遺保護中心,各地區有保護條例(保護辦法),建立了23個國家級文化生態保護實驗區。中國的非遺保護是有法可依、依法保護,走上法制化的軌道。今天中國的非遺保護工作是一個全面性、整體性、法制化,注重活態保護和傳承的全新格局!


  環球網文化頻道:我國非遺保護工作促進了哪些國際文化交流?


  馬盛德:我們積極申報聯合國的非遺項目名錄,也與跨境的國家聯合申報,比如我們跟蒙古國共同申報蒙古族的長調民歌,雖然跨越兩個國家,但遺產是整個蒙古民族歷史共享的,按照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制定的申報規則,“同源共享”的遺產項目,既可以聯合申報,也可以單獨申報。聯合申報、聯合保護、共同分享,這樣增進了我們民族和民族、國家和國家之間的友誼、合作、交流和文化的共享。


  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在北京中國藝術研究院設立“亞太地區非物質文化遺產國際培訓中心”,職能是承擔教科文組織在亞太地區的培訓工作。我國和教科文組織聯合舉辦的每兩年一次的四川成都國際非物質文化遺產節,邀請世界各地各國的非遺在這個平臺來共同展示、相互交流、分享各個國家,各個民族優秀的文化遺產。近20年來,我國作為一個《非遺公約》的締約國,積極參與教科文組織的相關活動,多次當選政府間委員會委員國,積極申報非遺項目名錄的同時,實現承諾,完成履約報告,全力做好中國的非遺保護工作。例如,2009年我國申報的聯合國教科文組織急需保護的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黎族傳統紡染織繡技藝》項目,經過十年時間的保護實踐,已經改變了瀕危狀態,現在從事黎錦制作技藝的上萬人,這一項目的保護實踐,成為中國非遺保護的成功范例。也是我們實現了對遺產保護的莊嚴承諾。


  我們探索的非遺保護的中國實踐和中國經驗,這些舉措,使我們在國際非遺保護的領域里發揮的作用越來越大,影響力大大提升,形象大大地改變。非遺保護工作在提高我們的國際聲譽發揮了積極作用,做出了獨特的貢獻。


  解讀非遺代表性傳承人制度:


  活態傳承的核心是“人”


  環球網文化頻道: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傳承人制度有怎樣重要的意義?


  馬盛德:傳承人的認定也是我們對聯合國《非遺公約》的發展,是中國特色的重要實踐。國務院公布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名錄,非遺項目的代表性傳承人經各地申報、文旅部組織專家評審認定。國家級非遺代表性項目代表性傳承人已經公布5批,一共是3068人,中央財政目前每年撥兩萬塊給國家級代表性傳承人作為傳習補貼。


  認定非遺代表性傳承人這一舉措最大的意義就是,我們認識到了非遺保護的核心是“人”,尤其是掌握著高超技藝的代表性傳承人。我們認識到了對非遺的保護,離開了人,就無從談活態的傳承和保護。《公約》對非遺的定義是“世代相傳”,人活不了千年,那我們這種高超的技藝,無形的、不依賴物質載體的遺產怎么傳承?就是要人傳人,世代相傳,通過家族傳承、師徒傳承、社會傳承不斷地延續遺產的生命力。


  環球文化頻道:有一種觀念認為非遺是古老的文化,是屬于博物館的,如何看待這種觀念?


  馬盛德:非遺的特點是活態性。“非遺”與“文物”有什么不同?國家制定的保護方針只有最后四個字之差。文物是“保護為主,搶救第一,合理利用,加強管理”;非遺是“保護為主,搶救第一,合理利用,傳承發展”。這十六字保護方針,對文物“加強管理”,而“非遺”是傳承發展。因為非遺是活態的,文物是相對是靜態的,所以非遺傳承人的代際傳承特別重要。


  每個時代,傳承人首要任務是要傳承,但他在新的時代、新的環境里,他有權利與當下環境碰撞進行再創造。代代相傳的時候,它自然會有一個主線,血脈依舊在它身上延續。非遺如果與當下時代生活不發生關聯,走向瀕危和死亡是必然的。


  我們不能把非物質文化遺產看成一成不變的,我有一句口號,“只要我們的非遺還有一口氣就不能進到博物館”。非遺要活在我們的社會生活里,社區群體和民眾中間,一旦進入到博物館就失去了活態的生命力,就像你在博物館可以欣賞一些靜態的文物一樣,但是它已經遠離我們鮮活的生活了。


  解讀非遺走進現代生活路徑:


  找到與工業文明的融合點


  環球文化頻道:如您所說,非遺是活態傳承的,那么如何讓非遺融入我們的日常生活?


  馬盛德:我們要認識到非遺是我們的一種生活方式。國家級非遺代表性項目名錄共有十大門類,民間文學、傳統音樂、傳統舞蹈、傳統戲劇、曲藝、傳統體育游藝與雜技、傳統美術、傳統技藝、傳統醫藥、民俗,這些都是我們日常的生活方式。


  傳統與我們今天的生活,非遺要找到一個融合點,這是非遺的專家、管理者、傳承人苦思冥想的一個事情,所以提出一個非常關鍵的理念:非遺走進現代生活。我們從2015年開始試點,2016年開始全面鋪開,在傳統技藝類別里開展了一項中國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承人群的研修研習培訓計劃。讓我們邊疆地區的民間傳承人,走進清華大學、中央美院、北京服裝學院、上海大學等專業院校,跟我們大學老師、設計師一塊研修研習,研究非遺的產品如何跟當下進行結合,研發一些符合年輕人、具有時尚性的文化產品。也讓傳承人群親身去感受現代城市文明的變化,把傳統非遺的魅力介紹給校園里的大學生群體。


  環球文化頻道:非遺的傳承中,“非遺扶貧”也成為了脫貧攻堅的亮點。


  馬盛德:像青海地區的傳承人,參與中國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承人群的研培計劃回去以后,把牦牛皮加工成皮包、電腦包、手提包、燈具或者掛件,讓非遺傳統工藝與今天的審美結合在一起,讓更多年輕人來欣賞它。我們的一些大學和企業的設計師也到民族地區設立一些工作站,了解當地的民間文化和傳統工藝,與傳承人合作研發新產品,解決了當地的一些生計和貧困問題,有利于吸引更多的年輕人愿意加入到非遺傳承的隊伍中,這樣我們的遺產才具有可持續性,我們對遺產的保護就比較有信心。這也符合我們國家當下大力推動的扶貧攻堅的戰略,非遺也在扶貧中發揮著自己應有的價值和作用。


  解讀聯合國非遺申報:


  非遺的文化共享促進全球文化理解


  環球文化頻道:您擔任著中國向聯合國申報“人類非遺代表作名錄”評審委員會委員,那么我國如何選擇向聯合國申報的非遺項目?


  馬盛德:國家、省、市、縣四級名錄體系,是我們形成的重要的非遺保護制度,建立國家級、省級、市級、縣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由下至上申報,最后從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項目中選擇最具中華優秀傳統文化代表性和影響力的項目,向聯合國申報“人類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作”。


  《保護非物質文化遺產公約》明確,遺產申報有三個類別,包括《人類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作名錄》、《急需保護的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及《優秀實踐名冊》。目前,中國列入聯合國教科文組織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名冊)項目共計42項,總數位居世界第一。其中,人類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作34項,急需保護的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7項,優秀實踐名冊1項。


  環球文化頻道:為什么說非遺對人類文化多樣性具有重要意義?


  馬盛德: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從國際層面來推動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也是意識到了全球化,工業化在給人類帶來這樣一個優越成果的同時,我們有些文化在消失,文化多樣性減少,個性化銳減。非遺是文化多樣性的熔爐,又是可持續發展的保證,這是《公約》對非遺的基本判斷和總結。


  聯合國設立這個平臺,更多是讓各國家各民族優秀的非物質文化遺產在國際平臺分享優秀的文化成果,人類的文化非常豐富多彩,需要相互了解,也讓我們有更多的選擇。所以申報強調文化的共享性,不是商標注冊、申請專利。曾經在社會上流傳的“韓國搶注端午節”也是一種誤讀,韓國申報的是江陵端午祭。根據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同源共享”的規則,一個源頭,可以有很多個支流,遺產國可以單獨申報,共享的國家也可以聯合申報,不用過多追求歷史,要看遺產在當下生活的現狀。遺產在分享當中消除了隔閡,因為遺產的共享,大家和諧在一起,彼此加深了解,相互尊重,這是遺產最大的價值。


  專家簡介


  馬盛德,撒拉族,歷任中國藝術研究院科研處處長,院學術評議委員會委員兼秘書長,文化部非物質文化遺產司副司長、巡視員(主持工作),國家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工作專家委員會委員。現任國家非遺展示保護基地專家委員會主任,中國向聯合國申報“人類非遺代表作名錄”評審委員會委員,中國少數民族舞蹈學會副會長,研究員。中國社科院研究生院、中國藝術研究院,中央民族大學、上海交大、上海大學、中南民族大學等特聘、客座教授,中國宋慶齡基金會理事。


 

本文標題: 非遺專家馬盛德:非遺是活態的,是我們的一種生活方式

本文鏈接: http://www.china7501.com/zhusixiang/show-1770.html (轉載時請保留)

反對 0舉報 0 收藏 0 評論 0
免責聲明:
本網站部分內容來源于合作媒體、企業機構、網友提供和互聯網的公開資料等,僅供參考。本網站對站內所有資訊的內容、觀點保持中立,不對內容的準確性、可靠性或完整性提供任何明示或暗示的保證。如果有侵權等問題,請及時聯系我們(400-180-1090),我們將在收到通知后第一時間妥善處理該部分內容。
 

二維碼

掃掃二維碼用手機關注本條新聞報道也可關注本站官方微信公眾號:"gujianchina",每日獲得最前沿資訊,熱點產品深度分析!
 

0相關評論

 
推薦圖文
項目策劃
項目方案
首頁 | 關于我們 | 版權隱私 | 聯系方式 網站地圖| 網站XML地圖 | 排名推廣 | 廣告服務 | 留言反饋 | 違規舉報

(c)2016-2025 Gujianchina All Rights Reserved_古建中國-文化建筑行業互聯網創新平臺 | 中國建筑 | 建筑材料 | 建筑設計 | 建筑施工 | 建筑人才 | 建筑培訓 | 建筑文化 | 仿古建筑 | 古建筑 | 古建中國

版權所有:古建家園 浙ICP備16015840號-3 浙公網安備33010602010467號 增值電信業務經營許可證 浙B2-20230902

Copyright?2016-2025 古建家園 All Rights Reserved

  • 項目工程

  • 數字建筑

  • 廣告服務

  • 主站蜘蛛池模板: 平定县| 田东县| 安西县| 盐边县| 随州市| 集贤县| 平果县| 顺平县| 绥棱县| 荔波县| 稻城县| 营山县| 上栗县| 云林县| 乌鲁木齐市| 高淳县| 潜山县| 盐城市| 清原| 庆安县| 卫辉市| 绥阳县| 阜南县| 集贤县| 吴江市| 明光市| 灌南县| 隆化县| 肃南| 宁蒗| 天津市| 铜川市| 安徽省| 白水县| 安陆市| 祥云县| 海淀区| 北海市| 彭水| 闵行区| 嘉善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