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2020年度廣東省工藝美術專業技術資格評審通過人員名單出爐。據悉,此次評選是對德藝雙馨、業績突出的工藝從業者的一種表彰,該評審工作由廣東省人力資源和社會保障廳發起,廣東省工藝美術協會報送省評審辦統一評選而出,整個評審工作歷時二個多月。來自中山市工藝美術大師、傳統絲翎檀雕技藝創造師、國際工藝美術傳承師、二級技師李儒本獲評廣東省最年輕的“高級工藝美術師”,這也是目前廣東省木雕工藝從業者所獲得的最高等級職稱。
此外,李儒本在參加廣東省工藝美術專業技術資格評審期間,也被中國輕工業聯合會授予為木雕工職業(工種)全國行業職業技能競賽輕工行業裁判員。
李儒本,1987年出生,現年33歲,湖北黃石陽新人,出身農村,從小喜歡繪畫,迫于生計,在偶然的機遇下拜師學習木雕技藝。當一堆堆“爛木頭”在他的刀尖下華麗轉身,變得有了溫度、有了呼吸、有了生命、有了價值,他知道這一輩子自己注定要交給“爛木頭”了。中國著名建筑學家梁思成先生曾經說過:“藝術之史,雕塑為先”。藝術界人士稱,一部藝術史,除了繪畫史都是雕刻史,只要不是平面圖繪,都屬于雕刻,雕塑是最具體的造型藝術。中國古雕塑在世界傳統雕塑藝術中地位斐然,而作為中國古雕塑的重要組成部分,中國木雕藝術源遠流長,迄今已有數千年歷史,絲翎檀雕蜚聲海內外,然而目前從事這項技藝的人卻不多,“大師級”更是少之又少,此次獲評“高級工藝美術師”也是對他藝術追求最好的肯定。
為了追求自己的藝術夢想,李儒本毅然來到了具有“木雕之鄉”的廣東中山大涌。木雕是一項枯燥而又乏味的工藝,李儒本憑著自己低調、務實、靈巧、精細的秉性,以及嚴格的標準要求自己對每件作品精益求精,最終在中山這種臥虎藏龍之地闖出了自己的一片天地。于2016年在中山紅博城設立“中山市李儒本木雕工作室”,從最初的小單間作坊,發展到如今已占據過半中山木雕市場。李儒本一路砥礪走來,從事該行業至今已有二十余載,共有30余件作品獲獎或被館藏。
木雕大師張鑒軒曾把木雕的技藝總結為“勻勻、雜雜、通通”六個字,“勻勻”是指虛實中主次分明,“雜雜”指有層次又要有穿插,“通通”指鏤通剔透。這六個字說起來簡單,做起來難。李儒本在繼承傳統工藝時,一直堅守著“遵于傳統,但也要出于傳統”,在滿足客戶需求的同時,兼顧傳統與現代的美感需要,他稱之為突破和創新。一件作品需要經過構圖、選材、打坯、修光、細刻等多道程序才能完成。然而,這種“慢工出細活”的工藝與現代社會、市場的快節奏顯然有些格格不入。于是,很多從業者開始引入機械進行雕刻生產,以縮短制作周期,降低生產成本。但這樣帶來的后果就是,急于求成而粗制濫造的作品在市場上充斥。李儒本拒絕了這種做法,他認為只有一刀一刀雕出來的作品才是靈動有神韻、有生命的,才是獨一無二的,也只有這樣,才能讓木雕這門千年技藝得到更好的發展。
在剛剛過去的2020年,對于中國來說注定是不平凡的一年,疫情給人們帶來了不可磨滅的痛苦和記憶,當然也有振奮人心的事情。比如中國火星探測器成功進入預定軌道、嫦娥五號探測器成功奔月帶回月球“土特產”等。2021年的不平凡在于我們每個人都能勇敢面對艱難的局面,在于我們每個人都能夠以大局為重,在于我們每個人都想為推動社會進步而貢獻自己的一份力量。李儒本作為社會的一份子,除了堅守自己的藝術崗位,也想用自己的作品表達對祖國的一份熱愛和感動,目前正著手創作《萬里長城》大型木雕作品,獨自一人預計需要一年時間完成。在這不平凡的年代,我們更要用特有傳統文化來找到民族的自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