章莉莉,上海大學上海美術學院教授,博士生導師,上海公共藝術協同創新中心(PACC)副主任兼運營總監,上海市非遺保護工作專家委員會委員,光明日報非遺傳播專家委員會委員,上海非遺保護協會常務理事,上海市群眾藝術館理事會理事,出版《地鐵空間設計》等十余本專著及教材。
目前致力于非遺活態傳承與跨界創新實踐,推進上海對口援建地區的非遺扶貧工作。負責上海大學承辦的中國非遺傳承人群研培計劃,以及上海大學傳統工藝工作站等項目執行。2018獲文化和旅游部“全國非遺保護工作先進個人”稱號,獲2018“非遺年度人物”提名,獲2019中國傳統工藝振興“非遺活力致敬人物”稱號,獲文化和旅游部“2020年度優秀專家”稱號。
《設計》:您是在何種契機下開始參與“設計扶貧”項目的?非遺是不是都帶有扶貧的性質?
章莉莉:記得是2014年底,我們開始策劃“羌繡傳承與創新設計”活動。2015年1月,上海公共藝術協同創新中心(后簡稱PACC)推出“羌繡傳承教學活動”,邀請四川省阿壩州的90后羌繡傳承人張居悅到PACC駐地交流,展開一系列研究生課程、沙龍活動等。研究生們初次感受到傳統工藝中蘊含的美和力量,被羌繡自然純真的生命力所吸引,對其中的圖案、針法、色彩感到新奇。我們為張居悅梳理出羌繡最具識別特征的“轉轉菊”、“羊角花”,這兩個圖案成為她日后創作的基礎。這次活動幫助她找到了“羌繡文創”開發的大門,產品在網絡銷售量很好,自然而然地帶動了當地羌族婦女增收,成了名副其實的“羌繡網紅”,隨后在當年北京雙創會上她受到了李克強總理的接見。
2015年4月,PACC攜手公益組織稀捍行動合作繼續推出“羌繡傳承人與設計師跨界交流系列活動”,根據教學目標首次啟動了法國設計專業研究生、中國設計專業研究生、非遺傳承人共同交流創作的“羌繡工作營”。這兩次活動成為日后五年里我們不斷升級迭代的“設計師與非遺傳承人創界創新教學”和“國際創新設計工作營”的1.0版本。我們當時的目標是為“傳統羌繡走進現代生活找到出路”,借助10位著名設計師的視野和創意,讓更多年輕人喜愛非遺,同時為設計學科注入中國能量?!扒祭C工作營”跨界孵化出一系列當代羌繡作品,其中一件“大山之托”法式羌繡大禮服,耗時兩個月,通過緊鑼密布的協同合作方式,最終在法國巴黎高定時裝周上發布展出,贏得了國際時尚圈對中國傳統刺繡的關注和喜愛。
由此回頭看來,我從事“設計扶貧”的工作是從“非遺傳承”的角度切入的,從幫助大山、高原、邊疆等貧困地區的非遺傳承人提高眼界、提升能力開始,通過高校設計教學等創新模式,吸納更多設計師和品牌共同介入,找到非遺新品孵化模式,讓傳承人與設計力量保持長期合作,得到更多訂單和發展機會。
《設計》:您參與“設計扶貧”工作多長時間了?您具體開展了哪些項目工作?
章莉莉:從2014年底到現在,算起來有五個半年頭了。期間共計舉辦11次整建制非遺扶貧教學班,為貧困地區傳統工藝帶頭人培訓和基礎人才培養提供了保障,包括4次青海果洛研培班、3次新疆地區研培班、1次四川阿壩研培班等。
不過真正將工作重心聚焦到“非遺跨界創新設計”助力精準扶貧,要從2017年底的“貴州遵義扶貧研修班”開始。之前的18個班更多聚焦在傳統工藝振興方面,從這個班開始我們集體思考如何讓傳承人回到家鄉帶動增收。因此前18個班的綜合創作目標是設計制作好作品供展覽傳播,這個班的目標是設計有市場、能銷售、好制作的產品,供貧困地區傳承人通過傳統工藝技能帶動就業增收。扶貧班圍繞赤水竹編、遵義藤編項目展開,在綜合創作課程期間,設計師與學員們合作了竹編禮服、竹編皮帶、藤編旅行箱等新作品。
課程結束后,我們為推進“赤水竹編”、“遵義藤編”跨界設計項目進行了四次回訪,可謂是“四渡赤水”。通過組織學員與品牌企業牽手合作的方式,不斷研發非遺跨界新產品,這里介紹其中兩項“非遺+老字號”跨界扶貧案例。
第一項是2019年11月在進博會期間推出的“鳳凰自行車+遵義藤編”合作項目,在進博會展覽期間受到了公眾和媒體的高度關注和熱議。當時PACC和上海東浩蘭生集團共同策劃這次跨界項目,采用遵義藤編制作自行車的前車籃和后書報架,形成了田園自然風的城市自行車。今年傳承人馬毅通過半年時間,終于帶領當地人完成了首批藤編前車籃的生產制作,八月鳳凰自行車線上平臺正式發售了藤編自行車。
第二項是2020年4月在上海五五購物節期間推出的“哈氏食品+赤水竹編”合作項目——“竹報平安”海派點心竹編禮盒籃,受到了市場強烈的反響和好評,目前已完成兩批訂貨。竹編籃的制作由當時研修班學員盧華英牽頭,帶動當地貧困戶參與制作。傳承人通過兩批訂單的生存制作,在整合生產線和提高量產能方面有了很大的進步。
這兩個項目通過策劃設計組織,將老字號企業的發展與非遺扶貧結合起來,為老字號提供更多文化內涵,同時通過老字號企業的訂單,帶動當地家境貧困的手工藝從業者增收就業。今年九月推出了格薩爾“英雄史詩”限量鋼筆套裝,這是果洛非遺“格薩爾文化”與英雄鋼筆跨界創新扶貧新模式。下半年還將逐步推出果洛牦牛絨家居系列產品、赤水竹編文具系列產品等。
《設計》:上海公共藝術協同創新中心是一個怎樣的機構?
章莉莉:上海公共藝術協同創新中心是上海市教育委員會設立的,以高校知識服務社會、帶動產學研協同發展的教學研發機構,也是上海大學上海美術學院的創新設計教育基地。圍繞整合傳統文化資源和當代文化資源,培養創新教育人才為目標。近年來在非遺手工藝傳承與創新、城鄉公共藝術研究與實踐、展覽策劃設計與運營進行實踐探索,推動文化藝術的創造性轉換與創新性發展。
《設計》:在參與扶貧項目的前后,您對“扶貧”這件事的認識有什么變化?
章莉莉:我是通過學校承辦中國非遺傳承人群研修研習培訓計劃的教學組織和實踐,開始有機會與來自中國各地的傳承人接觸。其中有很多傳承人來自中西部地區,包括貴州省、云南省、四川省、青海省等,那里民族文化資源豐厚,地理環境多為高山和高原,分布著很多貧困縣和貧困村。
通過一個月的非遺研培教學,學院師生和傳承人逐漸成為了密不可分的創作團隊,我們可以很真實地接觸到中國少數民族的文化習俗,以及他們珍貴的傳統工藝。在暑期里我們對非遺學員們進行回訪,走進山區、高原、盆地,走進貧困學員們生活工作的空間。正是如此,我們才真正地理解了他們的處境,懂得了他們的需求,思考如何幫助他們用自己的傳統技藝和勤勞雙手來改善生活。
傳承人們往往由于缺乏與外部溝通的途徑和技巧,無法為自己的手藝找到市場渠道。于是,在研培班結束后,我們的工作實際上并未停止過。組織學院師生、設計師、品牌企業、社會團體,協同合作,通過現代設計幫助傳統工藝走進現代生活,對接合適的市場渠道,慢慢找到傳統工藝在現代市場中的新用途和新價值?!胺鲐氁鲋尽保辛耸袌鲂枨蠛头€定訂單,傳承人就通過手工技藝創作增加收入,也不知不覺中提升了自己的精神氣和文化自信心。
《設計》:在您看來,設計參與扶貧有什么獨特的優勢?
章莉莉:設計是人類組織社會資源,通過新產品、新模式、新渠道等,讓資源產生更多社會價值的創造性行業。設計介入傳統工藝的扶貧路徑,發揮了中國傳統文化的力量,讓傳承人們受益。設計在其中扮演了一個重要的社會角色,就是鏈接傳統文化與當代文化,讓傳統文化的“創造性轉化和創新性發展”這一目標成為現實。
我覺得,一個從事設計行業的人,需要有“一顆中國心”和“一雙國際眼”。學習西方的設計歷史、設計理論、設計方法、設計流程等技能知識,最終是為當代中國社會發展服務的。我們不能在學習西方設計體系中所迷失方向,因此,我認為設計師們應當有“一顆中國心”。
此外,設計所包含的不僅限于視覺范疇,有時候更傾向于解決一個社會問題。設計是現代社會發展的重要環節。面對社會發展亟待解決的瓶頸問題,設計一套現實有效的文化模式、制作流程、營銷鏈條、傳播方式等,整合視覺為主導,并以聽覺、嗅覺、味覺、觸覺等體驗為延伸的方案,用來推動社會進步,是現代社會對設計更廣泛的理解。“設計扶貧”正是用創意人力資源,在人類特定的歷史階段,幫助社會整體發展的有效方式。
對非遺傳承來講,設計還有一個重要的意義,就是讓年輕人喜歡非遺。通過設計將傳統工藝在過去比較保守的面貌,在保留其核心技藝的同時,與現代生活需求結合,形成符合現代審美的傳統工藝新產品。讓手工技藝得以保留,讓貧困地區的非遺從業者增收。我們為青海省果洛州創作的“格?;ā辈劂y鍛造服飾系列,就吸引了許多潮酷年輕人的目光,傳統也可以成為時尚生活的一部分。
《設計》:您所幫扶的非遺項目涉及眾多不同的工藝形式,您如何做到在如此差異化的工藝門類中自如切換?
章莉莉:近年來我所接觸的非遺項目,都屬于“傳統技藝”或“傳統美術”類非遺項目,比較熟悉的是染織繡類、竹藝木雕類、金屬鍛造類。雖然這些非遺項目所涉及的材料和工藝都不同,但是都有傳統文化的基因和手工藝的共性。不同類型的非遺項目,都可以和現代工業制造相結合,升級迭代形成新一代文化產品。不同類型的非遺項目之間也可以相互結合,并進行改良提升。
如何做到切換自如,我想那就是永遠保持一種學習的狀態。作為高校教師,我和學生接觸得比較多,教學相長是很自然的互動狀態。非遺傳承人來到高校,教和學的角色關系,同樣是實時切換的。在講座授課時,傳承人是學生;在綜合創作時,傳承人是老師和學生的雙重身份。我從他們身上學到了傳統工藝的基本規律和特征,我想很多跨界設計師們也是同樣的。當然在設計階段,傳承人們可能就是學生和合作者的角色。
五年來我們培訓了600多名非遺傳承人(群),從他們身上學到了多種傳統工藝基本知識??吹迷蕉?,就理解的越深刻。加上這幾年的調研和實踐,指導跨界設計的能力就自然形成了。
總結起來,跨界融合,保持學習,心態開放,永遠是創新設計的重要前提。設計師們需要掌握傳統工藝的技藝特征和基本規律,才能有效地進行設計創作。我們組織“設計師培訓課程”,就是為了讓設計師理解非遺,懂中國文化,傳遞非遺之美。
在中國非遺法中,將非遺劃分為十大門類。在聯合國教科文組織發布的《保護非遺公約》中,將非遺劃分為五大門類?!皞鹘y技藝”或“傳統美術”屬于非遺項目,另外還有民俗節慶、文學、音樂、戲曲、醫藥、體育等。2018年我們曾與徐俊導演共同策劃創作了《白蛇驚變》非遺跨界音樂劇,將不同門類的12項非遺融入當代音樂劇,加上《白蛇傳》本身也是“中國四大民間傳說”,屬于民間文學類的非遺項目,是真的打通了各類非遺的一次整合創作。
《設計》:做設計師和傳承人之間的“翻譯”,最大的難點是什么?
章莉莉:我的確經常穿梭在設計師群體、傳承人群體、學生群體、品牌群體之間,每個群體之間的協作都是跨界的。怎么理解呢?就是每個群體都有自己的專業優勢,對于專業之外的領域可能只是初級認知。所謂“跨界”,就是突破群體的專業優勢和認知邊界,在未知的新領域創造新的可能性和發展空間。
設計師群體一般生活在大城市,我們所幫扶的非遺傳承人群體大多在偏遠民族地區,試想不同的生活環境、不同的民族文化、不同的受教育程度,導致大家的審美、意識、思想都是有所差異的。所以設計師與傳承人的合作中,常常發生一些有趣的理解偏差,或者審美偏差,或者文化偏差,有時候甚至語言也不同。所以“翻譯”的任務就是幫助他們相互理解,理解對方的創意、思想、顧慮、難點等?!胺g”的價值往往體現在一個跨界項目受到阻礙時,通過有效“翻譯”推進項目順利完成。從一定意義上來講,跨界項目的成功完成,是兩地文化交融的一個成果表現。
我是上海人,設計專業出身,為了更好地理解非遺項目和傳承環境,我們在承辦文化和旅游部“非遺傳承人群研修研習培訓計劃”的同時,經常在寒暑假期間回訪傳承人,來到他們家鄉,考察當地的非遺項目,走訪了青海果洛、貴州赤水、四川阿壩、新疆喀什等貧困地區。五年來我飛了約100次,考察了近30多個城市地區,從西南邊陲小鎮到五千多海拔的高原牧民貧困村,我理解了中國的自然和文化之博大深遠,也成為我做一個稱職“翻譯”的基礎。
《設計》:“手藝的溫度”及產品個性化是非遺產品的重要特點,這是否意味著“非遺”與工業化的結合是完全不可能的?
章莉莉:傳統工藝的手工制作,與現代社會的工業化生產,通過設計是可以有效結合的。在這幾年非遺跨界創新實踐中,我們組織非遺傳承人和設計師牽手合作,創作了600余件作品,從中歸納出非遺走進現代生活的三種類型。
第一種是手工藝制作相當大的非遺作品,可以理解為“高級定制”,用于展覽展示和走秀展演,不受人工制作時間和投入成本的限制,例如研發的“千里江山”緙絲服飾系列、“芙蓉花”蜀繡服飾系列、“大山之托”羌繡發式禮服等。第二種是手工制作占一部分比例,適合小批量制作的非遺產品,例如東陽竹編傳承人和荷蘭設計師共同創作的“竹燈”系列。第三種是非遺文創產品,面向公眾的非遺普及和傳播,通常將非遺經典紋樣提煉出來進行設計應用,采用工業化生產,價格親民。這三種類型有各自的用途和價值。
《設計》:如果一項傳統手工藝已經到了需要“搶救”的地步,是否意味著時代已經不需要它了?那么“搶救”的意義是什么?
章莉莉:“搶救”的意義在于保護人類文化的“多樣性”。聯合國教科文組織曾發布《文化多樣性宣言》,在《公約》中也特別強調了保護文化多樣性的重要意義。世界是動態發展中的,復雜多元又相互依存,多樣性是判斷其成熟度和生命力相當重要的指標之一。在全球化和信息化趨勢下,城市的多樣性在消失,人類文化的多樣性在消失。上海的石庫門、北京的四合院,越來越少。民族服飾、食物、習俗等,伴隨著物聯網發展,也在慢慢消解。
有一個關于傳承和搶救的故事。2016年織繡研修班上有位黔東南苗繡傳承人,她的奶奶是苗族國家級非遺傳承人,于是從小家里就珍藏著許多老繡片,有些繡片上的苗繡針法已經失傳了。這位傳承人曾耗費三年時間,摸索復原了老繡片上的一種針法。這個故事感動了我們,于是邀請設計師團隊共同創作了“幸福鳥”苗繡禮服和女靴,這是苗族文化中浴火重生的鳳凰形象,鳥身上的紋樣正式用這種失傳并復原的針法繡制。設計師每月定期向傳承人下訂單,這樣針法也逐漸讓更多的苗寨姐妹學會這種針法,進行不斷傳承和使用。
《設計》:非遺“活化”最有效的手段是什么?如何才能確保扶貧成果順利轉化和項目的可持續性?
章莉莉:我們通常的表述是“非遺活態傳承”,非遺是人類傳統生活的組成部分。要振興傳統工藝,就要讓傳統工藝和現代生活建立聯系,回到現代日常生活,才有生命力。
要讓非遺得到可持續發展,就要理解參與非遺傳承的整個生態圈中,不僅有傳承人群體,還有欣賞它、消費它、使用它的公眾群體。公眾是市場,也像土壤,讓非遺擁有成長的能量。
現代設計能幫助傳統工藝轉化形成產品進入市場流通,幫助傳統工藝的當代再現。在非遺和設計之間,需要有一批跨界的專業人才。一方面,傳承人在向工作坊和微小企業方向發展;另一方面,設計師和品牌幫助傳承人進行創作和對接市場,面向高校師生、設計師、策展人、經營人才的非遺知識培訓,幫助其進入非遺保護的語境和隊伍中。目前越來越多的企業和品牌聚焦非遺項目,緊缺非遺相關的跨界人才。
非遺經紀人,或者說是非遺中間商和運作組織,是目前非遺生態鏈中缺失的,也是急需的新興行業。他們將鏈接起非遺和市場的兩端,既懂非遺保護,又懂市場規律。非遺生態圈需要多層次、多樣化的非遺中間商。城市手工愛好者群體,對現代非遺保護傳承也具有特殊的意義。他們來源于公眾,喜愛中國傳統工藝或國際手工項目,大多數利用業余時間進行手工創作。出于興趣愛好、緩解壓力或提升生活品質等原因,他們通過工作室、手工課程、手工產品等方式,相互交流形成獨特的文化圈層。
行業的轉型升級、新興職業和群體的誕生、跨界人才的需求等,都是非遺能量循環中生態鏈自我修復的一種表現。就像在藝術生態圈中,出現了藝術經紀人、專業畫廊機構、藝術品拍賣企業等鏈接藝術和市場的中間環節,成為藝術市場繁榮興旺的重要因素。
《設計》:參與“設計扶貧”對設計專業的學生來說有怎樣的意義?對高校設計專業的教學是否有所啟發?
章莉莉:“設計扶貧”項目能幫助高校莘莘學子理解“什么是社會責任感”。通過與貧困地區的傳承人接觸,走進當地,給予幫助,相互合作,獲得成果,這一系列過程,就是一次深刻的社會教育。當然,設計專業給予高校推進非遺傳承和增收扶貧一個有效途徑。扶貧過程我們看到城市和鄉村的生活差異,對塑造健康開朗、積極向上的心態很有幫助。很多青年設計師從中獲得了對人生的新定義,對東方文化的理解。
非遺承載著中國文化基因和核心能量?,F代教育“重知識、輕文化”的現象,可以在這一過程中得到平衡。高校師生有機會接觸到多民族傳統工藝和文化習俗,就是一次新文化趨勢的開始。西方有“文藝復興”,現代東方期待在新時代下的“文化復興”。
《設計》:您為自己規劃的下一個“小目標”是什么?
章莉莉:這些年來,我一直在從事非遺和設計之間的實踐探索,就像在快速奔跑。不知不覺中,就在記憶里存放了許多人、故事、案例、感悟,總想有時間寫下來。從2015年到2020年,是中國“十三五”建設發展的五年,是非遺得到全面發展和普及的重要五年。我希望盡快將這幾年在“非遺活態傳承和創新設計”的實踐經驗整理出來,帶動更多熱愛中國傳統文化的設計師,成為專業的非遺跨界設計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