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習欽,男,漢族,1959年生,河北武強人。第一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武強木版年畫代表性傳承人,河北省民間工藝美術大師,民間工藝美術家。1975年在武強畫廠學習畫版鐫刻技藝,師承刻版技師孫惠榮,同時配合高級工藝美術師路治國先生創作武強木版年畫;1980年任刻版技術員;1986年調入武強年畫博物館;1990年在中央美術學院版畫系進修;1996年畢業于河北師范大學美術專業;1999年任武強年畫博物館副館長。至今他從事木版年畫刻版、印刷、創作及年畫研究三十余年,作品多次參加國內外展覽,獲得好評。
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
武強木版年畫代表性傳承人——馬習欽
武強年畫是河北省武強縣傳統民間工藝品之一,因其產地在河北武強而得名,是中國民間特有的一種繪畫題材,具有濃郁的鄉土氣息和地方特色。武強年畫是在原始的耕作方式、佛教思想、傳統觀念和古老的民族習慣影響下發展起來的民間鄉土藝術。其構圖豐滿,線刻粗獷,設色鮮亮,裝飾夸張,節俗特色濃厚,是民間年畫中的佼佼者。
武強年畫經過歷代藝人的苦心經營,形成了自己的獨特風格和流派,與天津楊柳青年畫、山東濰坊年畫、江蘇桃花塢年畫、四川綿竹年畫、河南朱仙鎮年畫相媲美,曾被人們譽為河北藝術的象征,以其深厚的民間民俗、獨特的民族藝術風格而享譽國內,馳名海外。
從小喜愛木版年畫技藝
馬習欽自幼迷戀鄉土藝術,對民間木版年畫頗感興趣,上初中時曾多次想,再好的年畫也得在木板上刻。而掌握刀刻技術的人很少,于是他就找個刀子、找塊木板,下苦功練起來,給同學刻了一些印章。
老師李長江、賈元祥當年在華北大眾美術社,多年在北京榮寶齋,為他講學藝經歷、刻版技術、傳統風格,使其大開木版年畫新天地。
欲善其事,先利其器,他白天黑夜練起來,大拇指、食指都磨出了硬繭,二十多種刀具全玩熟,名師出高徒,他的刻版受到贊譽,這一練就是十多年。
挽救武強木版年畫
一九七九年改革開放以來,瀕臨危機的武強年畫喜得甘霖,新一代藝人脫穎而出,現代武強年畫博物館副館長馬習欽就是佼佼者,他為繁榮武強年畫灑下汗水。
隨著改革開放的深入和中國加入世貿組織,已任武強年畫博物館副館長的馬習欽,飄洋過海,把譽為民間藝術的瑰寶、東方藝術的明珠、年畫之鄉的藝術精品帶到了西班牙。馬習欽身后的墻上神畫、燈畫、戲出、窗畫等年畫琳瑯滿目,五彩繽紛,身前的桌子上,一邊是染料,一邊是拓印的成品,他運足底氣,雙眸凝視,右手握刷,左手取紙,一張一張拓印開來。
就這樣不辭辛勞,點滴積累,武強年畫,開始被世界人民喜歡接受。馬習欽說:“年畫給了我豐厚的收獲……傳承年畫技藝是我的責任,弘揚年畫藝術是我的義務,創新年畫藝術是我的義務,創新年畫是我的追求,愿為武強木板年畫事業多做貢獻。”
傳統技藝,匠人之魂
有人曾對馬習欽說:“手工刻版這么辛苦,買個機器刻吧。”但是馬習欽說:“老祖宗留下的東西不能丟呀,而且,機器是學不來這種傳統技法的”。
機器刻版和電腦激光刻,前者刻出來的交叉點是圓的,無棱無角,沒活力,印出的畫面死板;后者刻出的版,線條直上直下,不流暢,印刷時稍不注意就會把紙卡破。都不如咱手工的,陡刀立線,線條上窄下寬,成梯形,這樣線條不易磨損,也不易斷裂,使用拉刻,印出的畫面活潑不死板,看上去溫和、舒服。
除了傳承老記憶,馬習欽還創造新技藝,他在原有技藝上調整改進了印刷工序,更改了印刷次序,先印套色版,再印線條版,這樣畫幅更加清晰、美觀,裝裱更加容易、不跑色。這是他對武強年畫印刷工藝的一次大改革,使木版年畫的觀賞效果得到了顯著改善。
現在,馬習欽正潛心研究武強年畫的制作工藝,結合現代手法,使武強年畫的繪、刻、印、裱四個流程在不失傳統做法的同時,更加先進。從小的熱愛,讓馬習欽接觸木版年畫,責任和一顆匠人之心,讓馬習欽為了技藝的傳承而默默奉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