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有責任和義務,要把這門祖宗的手藝傳給后代。我要讓這門傳統的手藝走出山外,讓現代人看到它,欣賞它,贊嘆它。”
她,出生于武夷巖茶的核心產區星村,從小伴著茶香長大。
她,17歲入行,師承大紅袍制作技藝非遺傳承人陳德華。
歷經三十幾年,她對巖茶的制作、品種、山場洞若觀火。
2006年,首批國家級武夷巖茶(大紅袍)制作技藝非遺傳承人中,她作為唯一的女性,脫穎而出。
她叫游玉瓊。茶中女杰。
她成長于巖茶圣地——星村
“父親是星村鎮的老支書。他從沒有打罵過我,他只要求我們從小要規矩做事,規矩做人。”
山路蜿蜒曲折至武夷山星村。
星村鎮,被稱為“武夷巖茶第一鎮”。位于武夷山市西南麓,現有茶山面積5.3萬畝,大小茶廠1000多家,年產武夷巖茶5萬擔,占武夷山茶產業1/3。
這里不僅是武夷山產茶重鎮,更是很多巖茶愛好者心中的圣地。
星村鎮,對游玉瓊意義非凡。
這是她出生和成長的地方,是她與茶命中注定的結合處。
對游玉瓊而言,制茶首先源于一種祖輩遺傳的記憶。
游玉瓊的爺爺與外公,是星村遠近聞名的制茶手藝人。
在游玉瓊的記憶里,小時候外公做紅茶,在一旁玩耍的她,有時候會幫著大人們抖茶,奇怪的是,年幼的她每次都會把茶抖的很均勻。
父親游永生,是武夷山最早從事茶葉生產的茶人之一,他還是星村的老村支書。
1985年,為增加村里的財政收入,游永生帶頭復興當地巖茶產業,承包下一個茶廠。
1993至1994年,游永生在茶葉市場極度蕭條的年代,傾注全部心力經營承包的民營茶廠,即武夷山市永生茶業前身——九曲茶葉精制廠。
父親在游玉瓊的心里,一直很高大。
一天,年幼的游玉瓊看到父親去山外請來技術人員。她暗下決心,一定要學會制茶,有一天要幫到父親。
她泡進茶廠鉆研巖韻
“僅是一道茶葉的做青走水,就要花十幾個小時。整個過程若有一絲停頓,就無法做出特有的巖韻。”
游玉瓊制茶,除了父輩的感染,更多來源于自己強烈的熱愛。
1985年,這個17歲的姑娘就辭去公職,走進了茶廠。
她泡在茶廠,成為茶廠里第一個女員工。
這個倔強的姑娘,剛開始本是在茶廠的廚房里煮飯。
為了學藝,更多時候,她扔下飯勺跑到做青間,和老師傅討教制茶。
直到一天,她想正式拜師學藝。按照一個年輕姑娘的理解,她鄭重穿上裙子、高跟鞋,去找師傅。師傅看了她一眼,說:你是來當千斤小姐,還是來
學做茶的?
茶是樸素的、真實的——這是17歲的游玉瓊學到的第一課。
以后的她,只要在茶廠,就穿著最樸素的、最方便勞動的衣服。
至此,個性要強的游玉瓊,舉起竹篩,跟著師傅們正兒八經學起了做茶。
回顧當年的入門故事,游玉瓊的嘴角泛起微笑。
她說,“學習制茶的最重要認知,即茶是有生命的存在”。
“做青,是一個‘死去活來’的過程。搖青,換醒了茶的生命,搖一搖,它先活起來,再一搖,才會有香。(我)每天都在感知茶的變化。有時候,你以
為自己聞到的茶香出來了,但或許只是假象。制茶,靠的是一步步扎扎實實的經驗。”
她原來是個植物藝術家
“入門制茶,需要3-5年。前三年是學徒,要了解整個做茶的流程。整個過程想要非常熟練,至少還再需要兩三年。”
茶,發于自然,雖不能言語,卻有它難言的靈性。
這種靈性,更多地以其不同的個性展現在世人的面前。
游玉瓊從內心親近茶。她和茶在一起,創造出各種茶品,她和茶獨特的情感鏈接與日俱增。
她做茶,總是用雙手、用心、用全身的觸覺去觸碰這些生物。
這成為游玉瓊的做茶風格。
她傳承著傳統制茶人的技藝。每一個搖青動作,她都仔細聆聽植物的語言,她都深刻感知茶葉每一分秒細微的變化。
游玉瓊說到茶,每一句話,都傾注了滿心的情感。
她說,自己是個“植物藝術家”。
“茶葉如同自己的孩子。鮮葉要變成什么樣子,交到手里的那一刻,我就要開始規劃了。刻意的雕琢,出不了真正的藝術品。我要做的茶葉藝術,可以
是自然的,純粹的,美好的,大眾的,讓人最大程度能夠得到精神的滿足。”
傳承,也要有自己的個性
“做茶做到后面,就是喜歡,之后就是完全愛。而之前是懵懵懂懂的。做的過程中,也有過迷茫,但卻從沒停止過,也沒想到過要做其他。”
這是游玉瓊三十幾年制茶的摸索和心得。
她傳承傳統的制茶技法,但對“傳統”也有著自己獨到的態度。
“我認定的傳統(制茶),是奇妙的,是變化的,是能夠引導人不斷創新的一種規律。傳承人的真正作用,其實是在告訴自己:我有責任和義務,要把
這門祖宗的手藝傳給后代,把這門傳統的手藝推出山外讓現代人看到它,欣賞它,贊嘆它。”
傳承的同時,游玉瓊并沒有忘記創新。
巖茶的味道太霸氣,涉茶未深的人很難去接受。
這個問題,引發了游玉瓊對制茶工藝的創新摸索。
她思考的是,如何通過改良巖茶的傳統工藝細節,讓成品茶既有巖骨花香,更有滋味甜醇。
每天晨起6點,游玉瓊的大腦就開始了思考。
她去請教福建農林大學、浙江農業大學的教授。在請教與交流中,游玉瓊分析山場和品種特點,她逐漸掌握了改進方法,在巖茶工藝中,將走水和焙
火的時機拿捏得恰到好處。
制茶,年復一年。游玉瓊的制茶流程,已全然爐火純青。
董明珠式女傳承人
“沒有什么事情比做茶更讓我有興趣。除了陪家人出去,我就愿意扎在廠里。”
眾所周知,游玉瓊是首批武夷巖茶(大紅袍)國家非物質文化遺產里的唯一一名女傳承人。
了解她的人知道,游玉瓊,吃苦耐勞,是她那個時代的“勞模”。
她幾乎365天的時間全在茶里,且記憶力驚人。
茶廠的工作人員小張帶我們走進茶廠,一一介紹各種制茶的機器。
在更多武夷山人眼中,游玉瓊是大膽的創新派。
1998年,游玉瓊成立了“金佛巖茶研究所”,聘請專家擔任技術指導,每年投入大量經費,進行新品種的研發與攻關。
1999年,游玉瓊推出茶葉采摘機,她成為國內最早運用采茶機的茶人之一。
2001年,她的茶廠開始使用電腦控制制茶機器,在武夷山巖茶廠家中頭一家啟用了全自動茶葉精加工生產線。
短短幾年,她的巖茶迅速“擴張”,在全國如雨后春筍……
如今的游玉瓊,從當年那個17歲的姑娘,變成擁有5000畝茶山,400多位員工的武夷山市永生茶業有限公司總經理。
游玉瓊不僅是茶的非遺傳承人,她也愿意別人稱她為董明珠式的女企業家。
此時的游玉瓊,站在星村,望向更大的天地……
采訪后記:
游玉瓊精力旺盛,每一件關乎茶事業的事項,每天都在高效地向前推進。
我們見到了她的兒子,一個充滿雄心壯志的90后。
他給母親的事業注入了很多新鮮的想法和血液。他運營著“戲球研茶社”,吸引了各地很多的同齡人。
游玉瓊說,她喜歡一個人行走在茶園,澆水,護理。
在她的世界,茶最大。
在她的世界里,茶最值得鐘情。
受訪人簡介:
游玉瓊,首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武夷巖茶(大紅袍)制作技藝唯一女性傳承人。戲球名茶掌門人。
她出生制茶世家,制茶三十余年,是福建省首批高級制茶工程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