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云飛是“留青竹刻”的傳承人,欄目組以弘揚工匠精神為主線,深入淺出地介紹了這項非遺項目的文化底蘊和發展歷程。
記者采訪了王云飛,在王云飛工作室記者看到,室內古色古香,寧靜優雅,設有工作臺,周邊玻璃展示柜里有山水、人物、花鳥書法等各種各樣的橫式臂擱和豎式臂擱,也有書鎮、掛件等供游客觀賞。
今年59歲的王云飛是丹陽人,他從小受家學熏陶,喜歡書畫和篆刻,1979年學校畢業后,第一份工作就是從事浮雕,而且是在小小的麻將牌上雕刻。一次偶然的機會接觸到竹刻,被有著自然美的竹刻作品吸引,開始多地學習、研究,全身心地投入留青竹刻。
欄目中,王云飛介紹了竹刻制作的步驟,即分整形、描圖、切邊、鏟底四個步驟。整形——將竹材制成長方形的臂擱、掛屏及筆筒等物件形狀,打磨光滑;描圖——將書畫稿描印或自畫在整好形的竹面上;切邊——以垂直、傾斜、弧形等不同角度進行切邊;鏟底——在層面上鏟刮竹青,根據需要決定深淺、虛實、全留、多留、少留或不留。
王云飛說,留青竹刻是留用竹子表面的一層竹青為雕刻圖案對象,然后鏟去圖案以外的竹青,露出竹肌,顯現出生動的自然物象,故名“留青竹刻”。創作所用的竹子要竹皮平滑、色澤純潔、厚而堅,竹齡要4年以上。買回來滿意的竹子后,按照自己的要求先分段,然后煮一小時,再曬上一段時間,這樣的竹段才算合格。
創新是匠人的畢生追求。北宋代大書畫家米芾,因對藝術的追求和執著,被世人稱為“米癲”,米芾在鎮江生活了40年,“城市山林”這四個字,是他送給鎮江的最高褒獎。
米芾還是王云飛的偶像,王云飛在欄目中還介紹了自己創作“米芾山水”作品的感想。
記者獲悉,王云飛的留青竹刻已被鎮江京口區列為第二批非遺項目,正在申報鎮江市級非遺項目。據京口區文化體育和旅游局局長宜建美介紹,從事留青竹刻創作,在京口王云飛是唯一一人,在鎮江也不多見。
記者還了解到,近年來,王云飛積極開展公益性活動,受邀在京口區象山街道和鎮江南山旅游風景區、寶塔山公園、丹陽季子廟,以及南京夫子廟等地,開展留青竹刻的展演傳播。不僅如此,更為令人欣慰的是,他還注重技藝的傳承和發展,現有學生20多人,其中6人已能熟練掌握全部手工技藝流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