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熀元,四會市貞山街道鄧村扶利村人,8歲開始學習古法造紙,練就了高超的造紙技術,對各個工序爛熟于心。幾十年來,執著地堅持各項工序,無私地展現、傳授技藝,為四會古法造紙的傳承做出重要貢獻。2008年3月,被命名為這一省級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的代表性傳承人。
87歲的張熀元熟練地展示松紙技藝。西江日報全媒體記者賴小琴攝
8歲運用古法造紙至今
記者:從您學造紙到現在,這個經歷是怎樣的?
張熀元:我爺爺、父親都是造紙的,我8歲就跟著他們從最簡單的曬紙開始學,之后學松紙,到了17歲,就學抄紙。到那時,全部工序我都會了。
剛開始我們在村里的私人紙廠“元昌號”打工。1988年,我辦了現在這個造紙工場,一直做到現在。我今年87歲了。
記者:這么多年有換過其他領域的工作嗎?
張熀元:我一直都只是想造紙,沒想過做其他工作。以前造的紙要自己用手推車推出去賣,價錢低還不一定賣得出,我也沒做其他的。不計人工,現在一個月收入大概2500元,在農村不錯啦!還可以耕田種菜、照顧家人。我能做多久就做多久。
記者:您造的紙現在銷路怎樣?
張熀元:銷路一直很好,都是外省人來收,隔一段時間就開著大拖車來,這種長形的手抄紙,一條15斤重,今年賣43元,去年是53元。
其他的機造紙,一條20多元。這幾年,都是造多少他們就收多少。外省很多地方喜歡我們這種手抄紙,容易點著又很少煙霧,聽說都是買來拜祖先的,有些人家里還囤積了幾百條我做的手抄紙。
牢守技藝按古法造紙
張熀元檢查松好的紙。西江日報全媒體記者賴小琴攝
記者:造手抄紙有多少道工序?都是要人工操作嗎?
張熀元:差不多有17道工序,包括砍竹、腌竹、舂竹、打漿、抄紙、榨紙、松紙、曬紙等,每一道工序都有講究的。
比如砍竹,嫩竹要砍成80公分長;腌竹時一層竹一層石灰,每層要3斤石灰,要腌4個月;包裝也有講究,以前一條紙要足數1700張,收紙的人會抽出來數,少了要扣錢壓價,我們數慣了也不難。這些以前都是人工做,現在我這里舂竹、打漿用機器,省力了點,其他的還是手工。
記者:這么多步驟,哪個步驟是最難的?
張熀元:松紙是最難的,要大力氣,也要用得對力。這種半干半濕的紙,還是黏在一起的,很容易斷,一斷就要拿出來重新打漿做。要松到可以一張張紙拿出來,要學很久的。
記者:為什么不多做幾種類型的紙?比如書畫紙、卷煙紙等?
張熀元:我們也去外地看過,考慮過之后還是繼續做手抄紙好。我們村傳統是做手抄紙的,不用愁賣不出去。造書畫紙、卷煙紙,工藝要改進,機器都要二三十萬元,投入太大,很容易虧本。再說啦,我們的古法造紙是蔡子(蔡倫)流傳下來的,很少改變,我想古代是怎樣的,以后也這樣,一代代傳下去,別人來參觀旅游才能看得到。
無私授藝盼代代傳承
記者:家里其他人也都會古法造紙嗎?
張熀元:這些工序,我三個兒子、孫子都會。現在二兒子和三兒子在做,在抄紙的是兩個兒媳婦和侄子,大兒子去廣州了,不愿意再做了。兒子都過60歲啦,本來想孫子接我的班做傳承人,他覺得收入低太辛苦,去佛山打工了。
記者:聽說您還免費教村里其他年輕人造紙?
張熀元:這些技術是一代一代傳下來的,肯做的年輕人很少了,他們想學,就教他們。以后我們家不做了,也可能村里有其他人做,還能繼續傳下去。
記者:別的工場都不給別人參觀拍照,您為什么反而積極接待游客呢?
張熀元:誰來這里,我就讓他們看,給他們介紹的,無所謂的。有時候有游客來參觀,就算再忙,我都會馬上來講解介紹。
以前經常有旅游團過來,我就去老水槽那邊做給他們看。村里建了古法造紙技藝展示館后,又多了展示的東西給大家看。
我們的古法造紙,全國都出名的,能夠讓大家都知道、看到怎么做,我也很自豪,也想讓更多人知道,我們這里還有蔡子傳下來的古法造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