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春,來到李沛和家的白族小院,院內花草蔥翠,廂房頂部的玻璃房隱約可見成排的晾曬架子,架子上掛滿新制作的乳扇,點點滴滴乳液從架子上往下流,空氣里彌漫著濃郁的奶香,純白色的乳扇在陽光照射下閃閃發亮。
“舀酸漿、加牛奶、文火煮成絮狀物,摶成團,上架。”被村民們戲稱為“乳扇西施”的李沛和一邊在廂房里和工人們忙碌著加工乳扇,一邊笑著和記者打招呼。“你們嘗嘗新制作的乳扇,可香著呢!這幾天春節剛過,行情好,乳扇不夠銷售,一天加工1600市斤牛奶,賣出100多市斤乳扇。”
李沛和1970年出生于大理白族自治州洱源縣茈碧湖鎮九臺村,1992年嫁到晨鐘村。嫁到婆家后,家里又養著幾頭奶牛,擅長做生意的她便和婆婆學起了做乳扇。
“做乳扇靠勞力吃飯,見效快,每年都有積蓄。同時我還愛干凈,做出的乳扇清秀、干凈、清香、微甜,口感純正,主要銷往高端市場。”李沛和談到做乳扇這一行,滔滔不絕地打開了話匣子。
1999年前后,李沛和每天用30多斤牛奶,做出兩、三斤乳扇,拿到街上去賣,每天都能賣完;由于她家的乳扇品質好、口感好,受到越來越多消費者的歡迎。隨著市場的需求,他不斷擴大生產規模,丈夫也加入進來了,李沛和從自己養奶牛做乳扇轉變成收購鮮奶做乳扇,一家人全身心地投入到乳扇加工當中,并于2013年注冊了“洱源縣老和乳扇手工制作坊”。
好事多磨,2015年,李沛和不小心摔倒,造成小腿骨骨折,由于怕影響生意,治療期間沒有休養好,雖然先后經過三次治療,小腿骨依然留下殘疾,李沛和也曾因此意志消沉。
在全縣脫貧攻堅工作全面推進時,洱源縣殘聯工作人員了解到李沛和家的情況后,幫助他們分析市場,鼓勵和引導他們沉下心思,鉆研加工技術,加大宣傳力度,專心進行乳扇加工制作,并不斷擴大規模,走專業化、規模化乳扇加工制作的路子,不斷發展壯大家庭經濟,發展地方產業。
“為鞏固殘疾人創業,洱源縣殘聯專門對有志向的殘疾人進行幫扶,讓她們實現創業,帶動就業,增加收入。”洱源縣殘聯工作人員王向榮說。2020年,洱源縣殘聯向省州爭取資金,共幫扶殘疾人創業25人,李沛和就是其中一人。
在洱源縣殘聯的幫助下,李沛和及時調整思路,擴大作坊面積,建造乳扇晾曬玻璃房,購買乳扇真空機,加工玫瑰乳扇、乳扇沙琪瑪,并進行真空包裝,銷路一天比一天旺,大理、麗江,以及周邊村落外出省探親、務工人員、村民經常光顧她家生意,到家里購買乳扇,或是微信下訂單的人絡繹不絕。如今,李沛和夫妻倆還長期聘請2名工人加工乳扇,兒子和兒媳也加入到乳扇加工中來,一天最多能制作牛奶1600斤左右,做出乳扇100多斤,少時一天800斤鮮牛奶,做出60多斤乳扇,平均下來,每天加工1000斤左右鮮牛奶,80斤左右乳扇,每天收入達到3000到5000元。
“做乳扇,眼睛就是機器。”李沛和這樣給我們總結:“沒有秤,手一撥就知道斤兩,看一眼就知道配比妥不妥,最哄不了的就是眼睛。”
20多年來,李沛和一心一意地做乳扇,直到今天,她制作乳扇用的火,也經歷了從老灶柴火、蜂窩煤、液化灶到電磁爐的變化過程,家里的住房也從原來的磚木結構老宅變成了時尚的小樓房。李沛和也被認定為洱源縣第三批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乳扇)代表性傳承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