組織非遺體驗活動,培訓繡娘傳承,開展非遺精品微課,拍攝非遺傳承人紀錄片,開發非遺文創產品……這是從媒體轉行從事文創產業的王燕達的工作日常。因為喜歡,她每天奔走在山鄉田野與城市之間,并將越來越多的民族技藝通過文創產品讓更多人熟知喜愛。
王燕達是貴州蟬之翼文化創意發展有限公司(“對坐”工坊)創始人、總經理。在位于貴陽市南明區瑞金南路81號的公司內,展示著既有時尚與傳統交織的文創產品,又有許多在大山里收羅來的非遺“寶貝”陳列其間,讓人誤以為走進一間有品位、有格調的民間博物館。
從記錄到守望
外表知性內心卻無法掩飾對民族文化的狂熱,這是采訪王燕達所帶來的最為深刻的感受。
王燕達曾任《貴陽晚報》副總編輯,是一位出色的媒體人。受母親余未人的影響,她從小便對貴州少數民族文化表現出極大的興趣。
25年的媒體從業經歷,讓鐘情于貴州民族民間文化研究的王燕達,先后完成了《六百年屯堡——明王朝遺民紀事》《苗族盛裝》《苗裝》《貴州文史精編·貴陽卷》《六百年屯堡——現代明朝人生活全紀錄》等多部專著,也讓她對貴州民族民間文化有了更深刻的認知,并為她的創業提供了深厚的積淀。
2017年,王燕達辭職,成為貴陽市宣傳文化系統“痛客計劃”首位創業者,她決心通過點滴推動,助力貴州少數民族恢復傳統手藝。
與大多數創業者不同,她的創業似乎揉進了更多傳承民族文化的“使命感”。
“我非常喜歡貴州少數民族技藝,希望可以通過創業將民族技藝與現代文化相結合,幫助他們傳承發展。”王燕達告訴記者,她想在創業過程中通過幫助傳承人用技藝養活自己,從而把技藝更好的傳承下去。
創業至今,王燕達把近乎所有的精力投入到文創產業和民族技藝的傳承發展中。或許是因為“使命”,她的大多數時間都用在開展田野調查和助力非遺傳承上。
王燕達告訴記者,他們調查發現,許多民族技藝逐漸簡化,更有些技藝只能在老一輩的口中聽說,瀕臨失傳,這讓她感到十分惋惜。
2019年,王燕達和團隊走進貴陽市云關鄉二戈村開展民族技藝調研,她們意外發現了消失多年的布依繡藝技法“吊三針”。欣喜之下,王燕達邀請包括母親在內的民族民間文化學者和手工技藝專家,幫助恢復“吊三針”的傳統技法,并開展布依族傳統服飾及手工藝培訓。
幾天的培訓下來,許多繡娘不僅學會了技法,還有部分學員將傳統手工藝轉化成商品,并由“對坐”工坊鏈接“舊物倉”等國內知名文創品牌如深圳鯨生古法旗袍等企業,帶動當地布依繡娘參與到現代商業鏈條中來。
非遺之美融入生活
在“對坐”工坊內,貴州民族技藝或圖案融合當代設計創作的手包、絲巾、茶席、項鏈、手鐲、民族服裝等百余種文創產品,精致典雅。憑借以原汁原味的民族民間技藝與現代設計之間的搭配的設計理念,“對坐”工坊的產品更加契合當下許多年輕人的審美意識,深受顧客喜愛。
“以全球化視野、創新思維邀請國內外設計師,吸收千年苗人、侗家的傳統技藝精髓,融匯當代審美,對中國西南傳統手藝進行發掘、再生與提煉。”這是王燕達遵循的創業思路,她的產品因此與眾不同。
創建“對坐”工坊以來,王燕達還與貴陽市教育局、貴陽市廣播電視大學合作開展“巧匠計劃”,致力于扶助貴州少數民族手工藝產業發展;通過建立工藝傳承基地,培訓學習、簽約優秀手藝人,邀請國內外一線設計師對傳統蠟染刺繡進行再設計并推廣等方式,讓更多的人了解貴州民族技藝,幫助傳承人們恢復傳統手藝、拓展市場。
讓生活盡顯非遺之美。“對坐”工坊以豐富的本土文化資源為要素,生產眾多個性鮮明、審美卓然的生活精品,產品多次參加國內設計展覽及藝術交流,獲廣泛好評。其中,貴州民族民間文創產品被遴選為“貴州外宣用品”“貴陽外宣用品”“貴陽伴手禮”,囊括貴州婦女特色手工技能暨創新產品大賽一二三等獎。
“文創是非遺傳承的時代表達,文化的傳承與保護,要將商業的力量融合進來。”在王燕達看來,不僅要讓技藝傳承人通過收獲相應的經濟利益、找到文化自信,也要讓他們抓住原生與時尚的兩端,讓非遺之美裝點生活,把我們優秀的民族文化推向全國、推向世界。
目前,對坐工坊已在貴陽、深圳、北京搭建實體工坊,市場延伸至國內一線中心城市,并繼續拓展國際市場。
版權賦能文創產業價值
有別于傳統文創企業,王燕達更加專注于貴州民族民間文化推廣和品牌形象的塑造。“對坐”工坊創立以來,先后應邀參與2017臺北“京臺廟會”、多彩貴州東歐行、北京國際設計周等多個文創活動;2019年,登上人民大會堂“三八婦女節”中外婦女招待會的舞臺,成為受國家藝術基金支持的“中國椅子展”唯一合作配飾方。
此外,“對坐”工坊還先后榮獲貴州省少數民族傳統手工藝傳習所、貴州省婦女特色手工創新研發基地、錦繡計劃品牌創新示范基地、貴州版權示范基地等稱號;被貴州省委宣傳部選中,成為貴州拍攝的海外宣傳紀錄片《這,就是貴州》的報道對象。
文化品牌的構建離不開產品的版權支撐。2020年,隨著貴州“激活價值注力攻堅”多彩貴州民族民間文化版權服務工程的強勁推動,王燕達第一時間將公司設計的10多款產品,做了版權登記。
“做文創版權是很重要的,我最擔心的是產品還沒有完全推出來,產品就被仿冒了。”作為曾經的媒體人,王燕達對產品的版權保護有著很深的認知。
這種認知,來自“對坐”工坊推出的手繡包就被仿冒的“教訓”。2020年8月,省版權局上門作登記版權登記服務,讓王燕達落下了心,“版權部門開展的這項服務,我覺得對我們的企業特別有用。現在產品登記了,有了版權,等于握著一個利器,再也不怕別人仿冒了。”
“版權保護正好切中了貴州文創產業發展的痛點,讓我們的產品有了護身符,也增加了競爭力。”版權工程的持續推進,讓王燕達選擇的這條創業路走得更加堅定。
擁有民族民間文化版權有多重要?在王燕達看來,這不僅是對文創產品價值的肯定,也是在為貴州的民族民間文化資源賦能,讓根植于其中的文創企業收獲,超脫于產品本身的更高價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