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今,擁有兩千多年歷史的端午節越發失去了它原有的民俗特色,這一原本充滿詩意的傳統節日也逐漸演變成單純的“吃喝節”、“消費節”。不只是端午節,許多傳統節日在當下其實也都面臨著傳承上的困境。近日,華東師范大學民俗學研究所所長田兆元教授在接受中國文物網采訪時,對于上述這些問題給出了自己的看法。
中國文物網:您是如何看待如今端午節在傳承中所面臨的困境?
田兆元:根據我們以往的調查表明,如今有許多人過端午節時可能連一個粽子也不會去吃,就連這個最為人所熟知的習俗也已經有被遺忘的危險,更不用說其它習俗了。所以,在我看來,商家通過營銷手段把端午節搞的熱鬧其實也無可或非,關鍵是要在熱鬧之余有意識地對那些傳統習俗進行強化,從而引導消費者的消費取向。
中國文物網:您認為應該如何更好地傳承端午民俗文化呢?
田兆元:首先,以粽子為例,作為端午節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為了能夠更好地使其傳承下去,一方面可以從粽子本身的制作工藝和口味上進行改良,比如可以做一些更加方便現代人食用的粽子,同時在其中又保留住傳統的味道。另一方面,如果中國人平均每人都能夠消費一塊粽子的話,那一下子就能夠產生出十幾個億的價值,因此就粽子本身來說其實可以形成一個十分龐大的產業,這樣在保留傳統習俗的同時也能夠為相關從業者帶來巨大的商業回報。
還有就是賽龍舟。作為一項“體育民俗”活動,可以將其和我們一直所倡導的的全民健身結合起來。具體方式有兩種:一個就是個人直接參與其中,將其作為一種鍛煉身體的運動方式。另外就是組織競賽,在組織競賽的過程中就會促成人群集聚和人群消費。從這兩個層面上就可以把賽龍舟這一原本單純的端午民俗活動,演變成一項重要的體育活動,進而使其長久地傳承下去。
此外,還可以將整個端午節以文化產業的方式進行推廣。端午這個概念其實不應只是五月初五這一天而已,而應該是作為一個端午季。在這個端午季里面,可以把與之相關的整個民俗文化做成一整套完整的產業鏈,不光是吃粽子、賽龍舟,還包括詩歌會、以及相關的游戲項目、演出活動等等,都可以進行一系列地開發。甚至還可以將端午節數字化,進而使其能夠從線上到線下、跨越國界地進行更為有效的推廣。
中國文物網:就您所知目前有哪些值得借鑒的推廣端午節的實例?還存在哪些亟待解決的問題?
田兆元:端午節在申報成為世界非物質文化遺產以后,在我國有幾個重要區域都相繼開展了一些與之相關的活動。比如在浙江嘉興這一代,他們的一些活動,尤其是一些與端午有關的論壇就做得很不錯。此外,我覺得特別值得一提的就是陜西安康,當地多少年來都在很自覺地推廣端午民俗文化,比如他們的屈原祭祀活動就讓我覺得很震撼,甚至比江浙一代做得更為踏實,非常值得贊賞。
至于說問題,我認為目前我們在端午民俗文化層面有許多可以研究的課題,而當前的一些研究大多僅僅是流于表面和形式。一個是從學術層面深入了解端午民俗文化,一個是從產業層面探索如何開拓,類似這樣的研究課題目前還比較少。如果這樣的研究跟不上、不夠深入,那么也就無法把端午節做成一個真正具有國際影響力的節日品牌。另外,就是在做一些與端午有關的活動時,應該讓更多的普通老百姓能夠參與其中,不能只是一味地追求商業收益,而忽視了活動本身對于傳播、推廣端午民俗文化的實際效果。
專家簡介:

田兆元,男,1959年生,湖北宜都人。歷史學博士,華東師范大學教授,博士生導師,現為華東師范大學民俗學研究所所長,文化部民族民間文藝發展中心-華東師范大學“區域文化資源與應用研究中心”主任。主要從事神話學、民俗學與文化產業研究,現為中國民俗學會理事、中國漢民族學會理事、上海市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專家成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