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用自己的智慧和雙手,還原中華民族幾千年的文明歷史,故宮、頤和園、圓明園、北海公園、黃鶴樓……他讓這些古建文物還原生機與魅力,區總工會專訪北京市園林古建工程公司古建油漆代表性傳承人李海先,一起來看他的故事。
01、與古建修復的奇妙緣分
1979年,18歲的李海先拜師古建專家油作大師劉玉明,從學徒工算起,從業已整整42年。數十年來,李海先和自己的油飾隊伍走遍了大江南北,哪里有古建,哪里就有他的身影。
如今,李海先已成為北京園林古建工程公司的油作匠人,他技藝精湛,精益求精,已被評為“北京市油漆彩畫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承人”之一。
在2019年北京世園會園區,有兩座獨特的仿古建筑——永寧閣和北京園。古建最怕“水”,為此,項目建設者設立了一個20人的維保團隊,作為非遺傳承人的李海先為帶隊人,時刻在園區內“備勤”。白天,李海先帶著工人巡查,一旦發現任何問題,晚上立即著手修復,讓一磚一瓦一木都充滿古韻,讓游客能體會到中國古建的繁復之美。
李海先和古建行業頗有淵源,他的父親是一名瓦作工匠,從小便到各種古建修繕地方看著父親干,聽著父親講,耳濡目染地受到父親的影響,可以說從小便入了“行”。油漆對人的身體危害極大,長時間接觸會引起皮膚過敏,但李海先從接觸油飾工作開始,并沒有像其他師兄弟一樣有很大的反應,用其師傅油作大師劉玉明的話說,李海先就是“祖師爺賞飯吃”,天生干這行的“材料”。
02、成功沒有偶然更沒有理所當然
“師傅領進門,修行在個人。”讓李海先記憶猶新的是,他剛開始當學徒工的時候,和老師傅們外出干活,當時和他一起的幾個學徒都穿上工裝,而師傅們有不少就穿了一件白襯衫,要知道,從事油飾工作,油漆很容易沾到衣服上。第一次干活,師傅們的技藝就讓他大開眼界,從開始到結束,師傅們的白襯衫沒有沾到一點漆,反觀學徒們的工裝,全身沾滿了油漆。
為提高自己的油飾技藝,李海先每天下班后都主動加班干到半夜12點,只為了能讓自己的技藝比昨天熟練一點、提高一點。
成功沒有偶然,更沒有理所當然。李海先精益求精的匠人精神讓他在日后的工作中進步飛快,把已失傳的掃金、撥金、泥金、掃青、掃綠等整理為工藝流程,并成為行業內知名專家。
出名后,李海先沒有“吃老本”,而是選擇繼續學習。古建修繕行業除了油飾還有木作、瓦作、彩繪、雕刻等不同工作,雖然李海先的油飾實操技藝已經爐火純青,但其他工種并不精通,為此,他買來了大量書籍,白天干活晚上看書。就這樣,他被公司提拔為項目經理,帶領團隊獨立負責古建修繕項目。
03、守住技藝手手相傳
通常我們理解的油飾工人,拿個油漆桶、拎著大刷子一點點刷,其實不然,真正從事油飾工作的工匠,都有一個大的工具箱,里邊包含了近百種工具,根據現場情況選擇工具使用。
除了工具,工作步驟也非常繁瑣,李海先介紹,油飾工作的第一步,叫“砍活”,就是使用工具把物體器物最初的外層漆先祛除,這個活最起碼要練習2-3年,用力太輕,外漆下不來、用力太重,漆下來了但是可能會破壞文物的內部結構。如果采用大漆工藝,根據氣候、溫度、濕度綜合考慮,前前后后還要刷50多遍漆。
由此可見,需要花費很多精力才能成為一名合格的油飾工匠,這些原因也導致了古建行業人才青黃不接,成為油飾技藝傳承的大難題。李海先近些年都沒有收過徒弟,但每年堅持為學校、行業的企業職工授課數十次,他說:“手藝等于‘守’藝,我會一直堅持把這個事做下去,守好這門技藝,也希望能有越來越多的年輕人學習,我絕對沒有‘教會徒弟餓死師傅’的觀點,只要愿意學,我會毫無保留手把手地去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