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塊兒泥坯,一雙手,一匹馬一只猴……短短20分鐘,一件活靈活現的馬上封侯”泥塑作品在“小泥猴張”張福彬手中誕生了?!榜R上封侯”是張福彬的父親“泥猴張”張希和的代表作品之一。
近日,記者在浚縣人民文化館采訪了張福彬,了解了“泥猴張”技藝的傳承。
泥猴用料,就地取材
在張福彬的辦公室,有許多捏好的泥猴,這些泥猴表情逼真,憨態可掬。說起制作過程,張福彬介紹,捏泥猴用料很講究。
“捏泥猴用的泥,是在浚縣沉淀了千年的黃河泥。這種黃泥黏性好,可塑性強,非常適合制作泥塑作品。不過,在捏泥猴前,要先把黃泥進行加工。黃泥挖出來后,先進行粉碎,然后用水洇,水不能太多也不能太少,洇到既能成型又不黏手,這時用來做泥塑最好。洇好的黃泥,只要保存得好,放一年都沒問題?!睆埜1蛘f。
在“泥猴張”的言傳身教下,張福彬捏制的泥猴造型千姿百態。“這些泥猴作品看起來外表粗獷、表情夸張,帶有濃濃的鄉土氣息。雖然看著簡單,但必須有悟性,能沉下來才能創作出好的作品?!睆埜1蛘f。
賦予泥巴生命與靈魂
說話間,張福彬從桌子下拿出一大塊兒已洇好的黃泥,只見他掰了一塊兒手掌大小的泥團,放在手心搓了搓,然后用手指推、壓、點、按,隨手拿起圓珠筆嵌出眼睛,再拿出竹簽點出紋路,幾分鐘的時間,一只活靈活現的泥猴便呈現在記者眼前。
“你看,想讓泥猴的眼睛往左看,就往左點,想往右看,就往右點。泥塑看著簡單,如果沒有深厚的美術功底和藝術修養,很難做出形神兼備的作品?!睆埜1蛘f,為了把父親的技藝傳承下去,他從小就開始學美術,每天放學后先臨摹一張畫。他還曾師從河南省書畫院原院長、著名油畫家曹新林學習素描和油畫。從部隊轉業后,他又跟著父親學習泥塑、書法、繪畫等技藝。
“父親最早是跟著我大伯學的泥塑,在創作過程中,父親摸索出了‘猴兒精、頭上功,不求形似求神情’的創作方法。你看這只小泥猴,推、捏的力度不一樣,呈現出來的效果也不一樣。在泥猴創作過程中,其實是人用手給了泥巴生命,這就是藝術創作的魅力。”張福彬說。
做好“泥猴張”技藝傳承
在張福彬的辦公室,有一座經過燒制的猴山,重約30公斤、高約70厘米、寬約50厘米。“這種大型的猴山,通常得兩三天才能捏完。沒有燒制之前更重,得兩個人才能抬起來?!睆埜1蚪榻B。
除了猴山作品,張福彬的辦公室還掛著很多繪畫、書法作品。其中一幅畫上,兩只身著民族服飾的小猴子翩翩起舞,仿佛在歡迎遠來的客人。另一幅畫中,兩只小猴子愜意地躺在地上,身邊寫著“誰都說俺家鄉好”。
“‘泥猴張’作為一個藝術品牌,不僅有泥猴作品,還有繪畫、書法作品。不管是泥捏的猴子,還是畫出來的猴子,這個品牌的作品都是以靈性十足、擬人化的猴子為創作對象,既有動物特性,也有人類情感。時代在進步,我們的作品要緊跟時代,變得更加生活化、人性化,更富有藝術性和趣味性,這是對‘泥猴張’技藝最好的傳承。”張福彬介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