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中國,打鐵匠被譽為農耕時代鄉村八大匠人之一。現今社會,隨著工業化發展的進程,工業化漸漸取代了手工藝,曾經熟悉的打鐵匠,如今已隨叮叮當當的打鐵聲,漸漸在生活中遠去。而在棗莊山亭區,一位90后打鐵匠,則從2011年就接管了手工坊,并成了非遺項目傳承人。
梳油頭穿西裝,年輕鐵匠讓古藝創新再成“網紅”
有句俗語說“人生有三苦,打鐵、撐船、磨豆腐”,因為打鐵苦累,改革開放后,很多手藝人紛紛改行換了別的營當。王建是棗莊市山亭區王氏打鐵技藝的第十代傳承人,1993年出生的他,既從父親那里繼承了一輩輩傳下來的古藝打鐵手藝,又創新的將市場需求融入到鐵具產品內,在漸漸沒落的打鐵行當中重新闖出一條“年輕路”。
“向內求修身正己,向外求隨緣順道。”在王家打鐵小院里,如果不是鐵具鍛打的聲音不斷傳出,記者根本不相信這是一個“鐵匠鋪”。現在,這個梳著平整的油頭,打扮干凈清爽的年輕人正是在這個小院中,為古藝打鐵闖出了新天地。在產品展列區,記者看到,除了傳統的刀斧、農具、匠人工具外,鐵工藝品也陳列在案。
“現在我們也開拓了線上銷售平臺,除了傳統的電商平臺,一些短視頻平臺也是我們訂單的重要來源。”王建還告訴記者說,線下的銷售多以一些廚具、農具為主,線上會接一些定制的產品,并且為影視公司、博物館、茶館等定制鐵藝品。就拿一枚小小的以鐵鍛打的心形物件來說,因為諧音“鐵了心”,竟然有不少線上賣家紛紛下單。除此之外,深入研究古藝,讓老技藝重新煥發新生命,王建還堅持研究史料上記載的打鐵技藝,其中最讓王建自豪的就是,憑借著一些史實資料的研究,挖掘復原了,三國時期的不同介質淬火的工藝和唐朝時期發明的百煉花紋鋼工藝,鍛造出了失傳已久的唐刀。
匠人風骨匠手藝,守藝還得走出去
“修行哪怕無人問,抬頭望去有青天。王氏子孫須牢記,窮達要使藝精傳。”這是王氏鐵藝匠人的祖傳口訣里的一段話,王建說,很多人也問自己年紀輕輕的咋就學起了打鐵手藝。他說,這不僅僅是因為從小耳濡目染的喜歡,還不想有一天他的兒子問自己,聽說咱家祖上都是打鐵的,怎么就不打了。“有些行業,你不傳承,我不傳承就沒有了,再說打鐵也不是丟人的工作,從古至今靠手藝吃飯不丟人。我得在我這一代把這門手藝做的更好才行。”
記者在采訪中也看到,王建并不是說說而已。通體烏黑精致的鐵如意,白如精鋼的廚具刀,高七尺復刻偃月刀,長10公分鐵茶針都從王建的千錘百煉中被賣往全國各地。就連武術學校用到的九節鞭,也在辨、煉、鍛、合、淬、燜、消、磨、飾中從王建手中做出。
“幾年前,我和我父親一起研究,為了迎合市場,將傳統的黑鐵刀打磨成市面上流行的不銹鋼刀具的樣子,但沒想到,這兩年傳統黑鐵刀更加吃香,在我看來,所謂的流行都是有輪回的,傳統的手藝在現在的社會也會成為新流行,畢竟好手藝,到哪里都會有人欣賞的。”王建說,匠人自有風骨,東西手藝的好壞騙不了人,為做出一柄合格的刀具,他和父親經常從選材到鍛打,再到成品需要31道工序,18步冶燒經歷6萬3千多錘的鍛打。
匠人也不能空守藝,還得讓手藝走出去,不僅僅是匠心的傳承,更是匠人的過程,王建希望打鐵行業能有更多年輕匠人加入,能一起將這門技藝傳承下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