昭通市永善縣馬楠鄉的王秀芬有兩個身份——她既是民政局婚姻登記員,又是苗族蠟染技藝省級傳承人。
“我做蠟染純粹出于喜愛,并不是為了賺錢。祖先傳給我們那么漂亮的東西,一定要傳承下去。”
受主流文化沖擊,很多精湛的傳統蠟染工藝在昭通永善已經沒人會了。“以前老人用板藍根做成染料,現在不做了,所以我們打算外出引進板藍根,目前已經買了一點板藍根做成的染料,但還是要自己研究具體的配方。”
王秀芬說:“貴州那邊也是苗族,是青苗支系,我們是大花苗支系。今年11月初,縣上組織我們去貴州那邊參觀學習,看了之后,我發現他們的蠟染確實比我們這邊做得好,工序更細。”
在找回傳統技藝的同時,怎樣讓古老的技藝跟上時代發展的步伐也是王秀芬不斷思索的問題。
王秀芬介紹說,這幾年各級政府都很重視傳統技藝的傳承,經常組織傳承人去培訓、參加展覽。這讓她很受啟發。
”之前就做一些布搭在沙發上、搭在電視上做裝飾,從來沒想過深加工。聽了專家、教授的話,我腦子就慢慢想著,回去之后,我可以把它加工成小短裙、馬甲,圍腰、包包等等。"
在圖案方面,王秀芬也有創新。她說:“原來我們做的都是傳統的圖案,現在年輕人都不喜歡了,我女兒就從電腦上找一些好看的現代的圖樣,描下來照著做。”
王秀芬的女兒原來在外地打工,這幾年也回到家專心做蠟染。
“現在我們鄉成立了蠟染協會,準備好好把產品做出來,跟外面建立合作。只要有銷路,就有經濟收入,婦女們還能顧家不用外出打工,大家是很愿意的。”
從2010年起,王秀芬就開始辦起了培訓班,號召鄉里的婦女來跟她學蠟染,現在已培訓了70多人。
參加培訓的人一年比一年多,王秀芬看在眼里喜在心上,最讓她欣喜的是學生的年齡層越來越寬了,她說:“今年辦培訓班時,來了幾個8歲的小姑娘,我跟她們說,好好讀書去。她們就說,書讀完了,這個也要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