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陽的美術道路,是從一只貓和一個皮球的賭約開始的。
幼兒園他的阿姨來家里玩,見他喜歡畫畫便打賭說:“你給我畫只貓,我就獎勵你一個大皮球。”徐陽興沖沖地提筆就畫,卻被阿姨嘲笑“連圓都畫不圓。”感覺到手的皮球就這么沒了,徐陽哭得滿地打滾。
小學一年級有了圖畫課,幼兒園時那個沒畫出來的貓成為了徐陽的一股氣,“說我不行我偏要行”。于是在只要求一張圖畫作業(yè)時,徐陽要交十張。在獲得老師表揚后,徐陽求美、求好并不斷上進。
中學時期徐陽憑著對美術的熱愛,看到什么就學什么,書法、篆刻、素描、寫生……
1969年,高中畢業(yè)后,徐陽到四川安縣黃土公社人民大隊當知青,白天和農民一起干活,閑時就畫畫。也因為這項特長,徐陽成了縣上中學的美術老師,負責授課與宣傳工作。在安縣生活的21年間,徐陽處處向民間藝術家學習,這其中便有著名剪紙大師何作霖,但他仍稱自己的啟蒙老師是農民。一次與鄉(xiāng)親的對話,讓徐陽重新認識到了,什么是自己心目中最想要的藝術。
那是一年春節(jié)馬上要到的時候,也是還在講“破四舊”的年代。徐陽看到老鄉(xiāng)買了門神,便覺得奇怪:買它有什么用呢?老鄉(xiāng)回道:“你不知道,這門神必須得買,你不買門神,沒有門神守著,你這一年能太平嗎?天災人禍,大病小病的你躲不了,有門神咱們就可以避邪、避災。這一年才能太平。”徐陽當時突然發(fā)現(xiàn),真正的民間美術,原來是拿來“用”的,是帶著老百姓對幸福生活的期望的。而之前在城市長大的徐陽一直將美術看作是好玩、美化生活、用來欣賞的東西。“這個點對我一生來說,影響特別深,徹底打破了我的那種大城市的娃娃氣,打破了我一直以來認為美術是純欣賞的觀點。”
也是在這樣重建的藝術觀下,徐陽發(fā)現(xiàn)了剪紙的意義與價值。退休后,他專職做剪紙,而且越做越有趣,到現(xiàn)在,剪紙甚至已經“成了他的生命”。為了讓剪紙技藝能夠更好地發(fā)展,徐陽還從師徒傳承與社會傳承兩方面將這項技藝傳承下去。他認為非遺的傳承除了技藝的傳承,更重要的是文化的傳承。“師徒傳承教學的話只有少數(shù)人,社會的傳承更多的是了解,提高大眾對于民間藝術的審美,培養(yǎng)他們對中國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的喜歡,通過講座、體驗,知道剪紙是什么,如何欣賞剪紙,這就達到了一定的目的。”徐陽在一次采訪中講到。為了能給后人留下更多真正傳統(tǒng)的剪紙工藝,徐陽近些年致力于剪紙圖書的出版,最近他便向搜狐文化透露,正在抓緊創(chuàng)作建黨100周年剪紙繪本。
本期“非遺大師系列訪談”嘉賓,北京剪紙技藝非遺傳承人徐陽老師,為我們講述他的傳承往事以及他對傳承的看法與未來計劃。
搜狐文化:請問您是什么時候開始學習剪紙的?
徐陽:我從幼兒園起就喜歡畫畫,什么都喜歡。
幼兒園的時候,我姨到我們家來,說:“徐陽你給我畫畫只貓,你要把貓能夠畫出來,我就獎勵你一個大皮球。”
小男孩特別喜歡皮球嘛,結果我拿起鉛筆就就開畫。先畫一個圓,我說這是貓頭。后來我姨說:“你那個圓都畫不圓,你還能畫出貓來?”“我說我從來沒畫過貓,您讓我畫。我就怎么想怎么畫。”后來我姨說:“不行,你這個圓都畫不圓,還畫貓呢?皮球不獎勵你了。”
她本來是開玩笑,逗小孩玩。我就當真了,哭得滿地打滾,特別傷心。
后來小學一年級有圖畫課,我說:這好,有圖畫課!當時就有一種逆反心理:說我不行,我偏要行。
后來上圖畫課的時候,人家畫一張,我課堂上畫一張,下來我畫10張,然后我就交給老師。我們一個年級是12個班,老師就在12個班里頭表揚我,而且把我的圖畫作業(yè)放在學校的櫥窗里展覽,這一下就把我的自信心就提起來了。求美、求好、上進的心就在我的幼小的心靈扎下根了。我做算術作業(yè),都先打底稿,然后再抄到作業(yè)本上。就算做錯了,老師還表揚:“你看,徐陽人家算術題做錯了,可是作業(yè)特別規(guī)矩,字寫得特別好。”
當時只要是跟美術沾邊的什么都學,包括書法、篆刻、素描、寫生等等。后來到了高中畢業(yè)以后,去農村當知青。由于我有畫畫的特長,很快就在當?shù)禺斄艘粋€老師,在一個縣上的中學,教美術。
在這個期間就給學校做一些宣傳,畫一些畫。畫的最多的是漫畫、連環(huán)畫。后來文化館把我看上了,說全縣老師當中徐陽畫得最好,工作也特別積極,然后就到文化館去了。
1979年,我考上大學了。大學畢業(yè)后,就分配到文化館了。在文化館作為美術干部,我先學版畫,然后1985年,新疆烏魯木齊剪紙函授班向全國招收學生。
那個時候不像現(xiàn)在,學習技藝的渠道非常少。到了剪紙函授班以后,我才開始接受專業(yè)、系統(tǒng)的學習,但在這之前我也接觸過剪紙,在農村插隊,全國各種民間藝術都接觸過,年畫、剪紙、泥人、面人、風箏、四川的竹編等等。我們最先接觸的不是院校的美術,而是民間的美術。
搜狐文化:這對您的藝術創(chuàng)作有什么影響?
徐陽:影響太大了。我們在大城市,感覺不出來那種很強烈的、民俗的氛圍,因為我們所有的民間藝術,首先要有民俗的土壤。沒有四合院,就沒有四合院文化,就沒有叫賣。
春節(jié)的時候,農民又窮又苦,累了一年了,他們會干嘛?春節(jié)他們要買臘肉,要做年夜飯,同時還要請人家寫春聯(lián),而且還要買一個東西,就是門神。當時我在鄉(xiāng)下,感到很奇怪,我說:“老鄉(xiāng),你買這個門神干嘛用?”因為在我看來,這個門神是四舊,當時是要破四舊的,買門神干什么?他說:“你不知道,這門神必須得買,你不買門神,沒有門神守著,你這一年能太平嗎?天災人禍,大病小病的你躲不了,有門神咱們就可以避邪、避災。這一年才能太平。”
我就發(fā)現(xiàn),民間美術它不是我們城市里看到的美術。
城市是把美術作為一種美化生活、拿來欣賞的東西。我家里掛一個好好看的油畫,我是拿來欣賞的,是來裝點和美化我們生活的。而真正的民間美術,它是拿來用的,它是滿足老百姓對幸福生活的期盼,是一種心理的愿望。門神,不是為了掛在門口好看,它是為了避邪,為了祈福,滿足老百姓對新的一年的一種期盼。這個點對我一生來說,影響特別大,徹底打破了我大城市的娃娃氣,改變了藝術就是純欣賞的觀點。
我們所有的藝術是扎根于老百姓當中,是為老百姓服務的。同時老百姓也通過我們的民間美術得到對幸福生活的向往,同時也美化他們的環(huán)境和陶冶他們的心靈。
說回我的經歷。通過84-85年全國的剪紙函數(shù)班以后,才正式接受了專業(yè)的系統(tǒng)的中國民間剪紙,它不是以繪畫的形式求真、求美、求準、求精,而是把自己心里想的這種形象,通過諧音法,比喻法等各種方法來表現(xiàn)你內心的感受。
我舉個例子,你剪一個蝴蝶和花。它不是一個風景畫,它說的是蝶戀花,是說的婚姻美好。你再看連年有余,蓮花和魚在一起,它不是為了好看,它說的是連年都有剩余,不是吃了上一頓沒有下一頓,生活富裕有錢財。
2017年我到莫斯科紅場去,有一個俄羅斯老太太過來問:“你這有沒有發(fā)財寓意的?”她說攤位上這么多剪紙,沒看出有幸福發(fā)財意思的剪紙。我說我不可能給你剪一個盧布。中國表現(xiàn)財富,不是直接的表達。這有一個連年有余,我說這一個蓮花和魚,中國就寫中文的諧音的方法,表現(xiàn)一個抽象的概念,就是連年有余。連年有余就表示你有財富,你有錢,一個大牡丹花,花開富貴。兩條金魚,金玉滿堂。中國表現(xiàn)財富的方法是委婉的、含蓄的、曲折,這就是東西方文化的差異。
這種表達的方式,是我們東方人的表達方式,是我們中國人的這種表達方式。我就感覺特別高級,高級在于民間美術的神奇,它的神奇,不是古典油畫的追求人體的美,追求事物的真、準、像的美,而是一種含蓄的美,是一種委婉的美,所以我說他高級。也正因如此,我就被這種神秘的文化深深地吸引,主要的精力就放在了剪紙上。
原來在文化館工作時,我還會畫點宣傳畫,為了管理還做些舞美。退休以后我就自由了,全部精力就搞民間剪紙,越搞就越有興趣,越搞就覺得中國的文化博大精深。剪紙表面看起來是一個造型藝術,其實它承載著我們中國的大量的文化,比如首先你得知道民俗學,知道民俗,比如我們要配合春節(jié)的民俗,剪窗花、門簽、門神、燈花,每一個品種都有它獨特的用途。
搜狐文化:您這些剪紙技藝有傳給哪個徒弟嗎?
徐陽:我們一直在做傳承的事,因為我也是上一輩的人傳給我。
我覺得民間美術的傳承有幾種方式:
第一種方式就是血緣傳承,爺爺奶奶教他的下一代。
第二種方式就是師父帶徒弟。
第三種方式就是辦學。
隨著社會的進步,我覺得社會傳承更多、更重要,就是打破血緣的家庭傳承。我不是說它(家庭傳承)不好,而是說現(xiàn)在我們提倡非遺的傳承要面向社會,使更多的人學習非遺。
我在學校當老師的時候,就開始教學生。后來到文化館,那就是我的工作了,也辦了很多剪紙班,帶了很多徒弟。到了北京以后,這種傳承就更加多了,尤其是最近這十幾年。
傳承分兩個層次:
一個層次我們叫帶徒傳承。
第二個層次是普及性的傳承。比如說我辦個講座,面向上百人、上千人這種普及性的傳承。這樣的人數(shù)是沒法統(tǒng)計的。
帶徒傳承方面,北京在2003年有一個市政府對于工藝美術行業(yè)的保護條例,其中有一條就是:要求評上大師的人帶徒,每年還要向政府匯報帶徒的情況,這叫注冊徒弟。
注冊徒弟我?guī)Я?波,一共大概有15個人。那么這種徒弟我就需要教他們創(chuàng)作。他們也很爭氣,在全國、北京市做了很多的展覽,也出了一些成果。
通過這么多年來的教學,我也培養(yǎng)了不少的剪紙愛好者,尤其是中小學的美術老師,培養(yǎng)了不少。
我們現(xiàn)在正在做的是建黨100周年的繪本的創(chuàng)作,我們已經做好的大概有200來張,這些剪紙愛好者也出了不少力。
有人說:教會了徒弟,餓死了師父,這是一種利己主義的想法。
我覺得其實你教會徒弟,并不會餓死師父,反倒可以促進師父和徒弟更好地為事業(yè)去奮斗。因為現(xiàn)在的這個市場特別大,不是說一個行業(yè)就是你們一個、兩個人的事,它是一個群體的事。所以說如果你一個人你帶動了整個群體的發(fā)展,比如說我徐陽剪紙,我教會徒弟,徒弟教得越多,那么這個群體就越大,這個群體越大的話,對于我們民間剪紙的學習發(fā)展事業(yè)的發(fā)展便有好處。
2006年剪紙成了國家級非遺項目,2009年成了世界級非遺項目,它之所以變?yōu)樽優(yōu)榉沁z,是因為它瀕臨滅絕。我們的剪紙在清末以后逐漸衰敗。隨著現(xiàn)代化的進程、媒體的增加、東西方文化的交融,其實不光是剪紙,整個民間美術都沒有原來那么興盛。
現(xiàn)在會剪紙的不多,北京市可能有二三十個會剪紙的,真正剪得好的也沒幾個。就算有二三百個,你放在這個幾百萬、幾千萬的大城市,還是寥寥無幾。過去家家戶戶都會的刺繡和剪紙,現(xiàn)在一比,群眾基礎還是相當少。所以說我們感到傳承很迫切,非遺的傳承、普及任務很重要,也很艱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