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國非遺研學游的內容需進一步深度開發,引導學生在參觀、體驗過程中發現問題、解決問題,從而加深學生對非遺項目的認識和體驗。對此,我建議政府相關部門進一步加大支持力度,開發非遺項目特色課程,打造特色非遺研學基地。”
全國人大代表、中國陶瓷藝術大師安際衡
磁州窯是中國民窯的鼻祖,被譽為中國陶瓷史上的“活化石”。河北省邯鄲市峰峰礦區彭城鎮是磁州窯文化的主要發祥地,旅游資源豐富,文化底蘊深厚。峰峰礦區不僅有磁州窯文化,還有北齊石窟文化、響堂山文化,素有“全國文化先進縣”“中國(陶瓷)民間文化藝術之鄉”的美譽。2019年,這里實施“一鄉一濕地,一鎮一公園”,彭城鎮著力打造了一處充滿磁州窯元素的濕地公園。
磁州窯火千年不熄,這是祖先留給我們的寶貴財富,傳承到我們這代人手中,應該讓這把火燒得更旺。作為磁州窯燒制技藝代表性傳承人,我一直致力于磁州窯的研究與發展,投資創建了國內唯一一座磁州窯藝術館。
讀萬卷書,行萬里路。我曾經前往多所中小學校走訪,在考察中發現,中小學研學旅行很受同學家長的歡迎,它既是學校教育和校外教育有效銜接的重要形式,又是拓寬育人渠道、綜合實踐育人的有效途徑。開展研學旅行,不僅有利于促進學生培育和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激發學生對黨、對國家、對人民的熱愛之情,還有利于推動全面實施素質教育,創新人才培養模式,促進書本知識和生活經驗的深度融合,幫助中小學生了解國情、熱愛祖國、開闊眼界、增長知識,著力提高他們的社會責任感、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
目前,研學游在峰峰礦區已現雛形,每年的國際博物館日前夕,磁州窯歷史博物館和磁州窯藝術館都會迎來近萬名中小學生。同學們在這里了解磁州窯文化的博大精深、感受磁州窯藝術的魅力;在實際體驗陶藝制作的過程中,發揮自己的想象力,開拓思維,在輕松愉悅的研學旅行中得到德、智、體、美、勞的全方面發展。
但是,國內涌現的非遺研學游項目多呈現以游為主,許多非遺項目的體驗課程只是簡單帶著學生參觀、體驗,參觀過后很難真正領會非遺精髓,領悟非遺的創造性價值。這也導致目前非遺研學游傳承、傳播非遺的效果并不十分理想。我國非遺研學游的內容需進一步深度開發,引導學生在參觀、體驗過程中發現問題、解決問題,從而加深學生對非遺項目的認識和體驗。
對此,我建議政府相關部門進一步加大支持力度,統籌協調,出臺優惠政策支持非遺研學發展,支持非遺項目落戶異地,整合文化藝術,資源共享,完善基礎設施建設,為研學提供優質的外部服務環境。
其次,組建專家團,圍繞非遺項目開發特色課程。由教育部、文化部、非遺專家等聯合開發制定課程,在考慮非遺項目特性的同時,站在中小學生的需求角度,在體驗的過程中,更注重設置深度思考、鼓勵創新的課程,精準定位,全方位豐富非遺研學游。
最后,要以創造性思維模式打造特色非遺研學基地。依托非遺生產性保護示范基地、博物館、文化產業示范基地等優勢,因地制宜、科學規劃,建設特色非遺研學旅行示范基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