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啟發,鎮遠縣人,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項目名錄《賽龍舟》的縣級代表性傳承人。在鎮遠縣成立了龍舟造船企業,立志以文興業,以業承文,將傳統文化發揚光大,實現鎮遠文化和旅游資源產業化相結合,助力鄉村振興。今年五月初五,端午節,鎮遠縣第37屆龍舟賽辦得風風火火。51歲的李啟發格外開心,作為本屆龍舟賽的發起人,他制作的龍舟也在陽河上“奔騰”。造龍舟、雕龍頭……對他來說,信手拈來。但他最大的心愿還是將這門手藝傳承下去,讓鎮遠龍舟文化享譽全國。
割舍不掉的龍舟“緣”見到李啟發時,他剛為新做的龍舟刷完漆,偌大的場房內擺滿了杉木。“我們現在已經接到了明年的訂單,其中湖南益陽有16條,黔南州甕安縣訂了32條。”談起龍舟制作,李啟發興致盎然,拿起身邊的舟槳向記者示范著龍舟的專業劃法。
“小時候,我們最喜歡的娛樂活動就是劃龍舟,一見到龍舟就很興奮。”鎮遠的龍舟文化有2000多年的歷史,從小耳濡目染,讓李啟發對賽龍舟十分感興趣。“每到端午節,天沒亮,我們一家人便去陽河搶占好位置,就為看一場龍舟賽。”李啟發回憶著,嘴角帶著笑。
30年前,年僅11歲的李啟發,放學時就常和小伙伴們相約小溪邊,以木板為底,魔芋桿為漿,學著大人們的模樣,假裝“賽龍舟”,太陽一出來魔芋桿蔫了,就換一根,樂此不疲。看龍舟賽、玩木板龍舟占據了他的整個童年,也在冥冥之中將他的人生和龍舟緊緊聯系在了一起。1986年,對于李啟發而言,是極不平凡的一年。那時,鎮遠縣小菜園龍舟隊的老隊員見他對龍舟感興趣,讓他坐上龍舟過把癮。沒想到這一劃,劃出了比隊員更好的成績。“從那時起,我成為了一名劃手,后來,我又當過鼓手、舵手、以及龍舟教練,還代表鎮上到外地參加比賽。”李啟發說。
接下來的幾年,李啟發先后到四川、江西以及省內多地參加賽龍舟比賽,雖然也取得了許多絕佳的成績,但在與外地選手比賽時,他還是發現,鎮遠龍舟隊的水平遠遠不足。“我們都是按照傳統的劃法,槳入水后朝后方劃,劃全程半船都是水,船‘吃水’嚴重,嚴重影響了速度。”為弄清自己的不足,李啟發上網搜集資料,觀看各個省份的比賽圖像、視頻,對賽龍舟的各個環節、細節、隊員角色、劃水技術等進行分析研究后,李啟發改進了技術,鎮遠賽龍舟的速度得到了很大的提升。
談到速度的提升,李啟發給記者進行了詳細的計算:以前隊中20個人劃500米需要1分57秒,現在只需要1分39秒。“別看只是10多秒的差距,有時就是這點差距便能取得勝利。”李啟發說。今年8月,李啟發將再次帶領鎮遠縣龍舟隊隊員參加黔東南少數民族運動會,對于此次比賽,他信心十足。
從“劃”到“造”心系傳承傳統文化上世紀80年代,正值新中國改革開放,隨著城鄉經濟的發展,木工成為了鎮遠縣百姓追求的熱門職業。那時,李啟發雖然喜歡賽龍舟,但這畢竟不是個穩定的營生,并不能增加經濟收入,拜師學木工成為了他的首選。一點點積累,反復深入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青龍洞古建筑群觀摩學習雕刻技術。
幾年下來,李啟發切實掌握了木工技術,在鎮遠縣建立了永發家具廠,專門承接私人定制家具業務,在當時,年收益超過了5萬元,不僅補貼了家用,也為后來的龍舟制作奠定了基礎。2005年,因為喜歡龍舟,再加上掌握了熟練的木工制作技術,李啟發開始鉆研龍舟制造。對于他而言,“無師自通”這條路,過程并不容易。初學階段,李啟發先后做4條龍舟,可是都因為結構處理不合理,剛一下水就翻了。一條船龍舟制作費用4萬,16萬元一下子打了水漂,家里人紛紛站出來反對,勸他不要再做龍舟了。
“如果能看到我做的龍舟馳騁在我最愛的賽場,不知該有多好。”抱著這樣的信念,李啟發拿起工具,開始了第5條龍舟的制作。這一次,李啟發向買家承諾,如果龍舟下水無法正常使用,可以免費退貨。這一次,成功了,李啟發的信心回來了。“每年農歷九月、十月,是采伐木材的最佳時期,待到次年二月,木材干度達到70%至80%之間,制作龍舟最好。”李啟發說。
在他的眼中,制作龍舟不僅僅要有技術,選材、繪制龍袍和雕刻龍頭都十分重要。“這項工作其實很枯燥,但只要有耐心,經過一道道繁瑣的工序后,就能制作出精品。”李啟發坦言。2008年,縣里鄉鎮專門從省外買了4條龍舟與李啟發制作的龍舟進行比較,結果他的龍舟更勝一籌,也由此打開了龍舟事業的新局面。每到旺季,李啟發都會在鎮上雇傭一些懂得古老技術的老師傅,每人每天300元,不僅傳承了文化,還帶動當地老手藝人增收致富。“每年我們最多可以制作80多條龍舟,一條龍舟大概需要10天,業務最繁忙的時候,要10多個人才能完成工作。”李啟發說。
要打造獨一無二的文化品牌2011年,鎮遠賽龍舟被列為第三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這更加堅定了李啟發的龍舟夢想,制作龍舟的斗志越來越高。“龍舟系列活動所需物資離不開木工雕刻,我可以把產業與賽龍舟相結合起來。”
李啟發想到就做到,同年3月,他又投入300余萬元,把木材加工廠升級改建為鎮遠通城木器經營加工廠,主要承接龍舟制造業務。黔東南州麻江縣有“中國龍舟冠軍之鄉”美稱,2011年,帶領隊伍從麻江參賽回來的李啟發,深受當地傳承傳統文化精神的影響,開始反思鎮遠龍舟文化的傳承發展,同時思索著,該如何讓鎮遠龍舟走出大山。
“要打響鎮遠的龍舟文化,首先還是要確立一個品牌。”李啟發專門花了1.8萬元,做了一塊“鎮遠傳統龍舟之鄉”的牌匾,掛在自家廠房門前。這樣的舉動立刻引來了相關部門的關注,主動找到李啟發并告訴他:“要將龍舟文化傳承下去,要將以前的傳統氛圍找回來。”同時幫助他注冊了“啟發古建雕刻責任有限公司”,讓他的龍舟制作產業初具規模。一條龍舟5萬元,是李啟發的定價,相比市面上來,便宜了一半。
李啟發坦言,制作龍舟也要舍得投入,因為安裝上了省工省時的機械設備,平均下來的造價更加便宜,所以制作出的龍舟物美價廉。現在,通過鎮遠縣非遺辦,自己創建的抖音、微信平臺,李啟發生產出來的龍舟已銷往貴陽、湖南、廣州等地,逐漸打響了名氣,一年最少也能銷20條。“現在,我最擔心的事,就是怕我制作龍舟的手藝失傳。”李啟發說。
如今,隨著鎮遠龍舟逐漸發展,在全國龍舟界有了影響,他也有了新的打算。“下一步,我準備打造一個龍舟俱樂部,專門教人劃龍舟。我們這兒最老的龍頭有300多年了,我還想專門打造一個展覽區,展成有了年頭的龍頭、船槳,讓更多人了解到這項傳統文化,我相信,我們的龍舟文化肯定能傳承下去。”李啟發信心滿滿地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