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遺紀錄電影《天工蘇作》7月10日已于院線上映,目前豆瓣評分7.3分。影片以12位代表性傳承人的視角,講述了9項手藝的前世今生,以及傳承人與手藝之間發生的溫情故事,展現流傳千年的傳統工藝在歷史長河中的流變與革新。
12位不同領域、不同年齡、不同閱歷的傳承人,各攻其巧,以一生守一藝。
匠人筑匠心:
擇一事,終一生是我的堅守
伴隨著吳儂軟語和亭臺軒榭,一幅關于蘇州的非遺畫卷緩緩展開,12位非遺傳承人構成畫卷的一角。《天工蘇作》擷選了燈彩、核雕、宋錦、明式家具、蘇式船點、蘇繡、香山幫建筑營造、緙絲、玉雕等9項典型的蘇州傳統工藝,濃縮蘇工的精致和講究,代表了中國傳統手工藝的最高水平之一,也代表了傳統藝術審美的境界。
《天工蘇作》作為一部幾十分鐘的紀錄片,展示了蘇州的美與極致,但不可忘懷的還有那匠人“擇一事,終一生”的堅守。
悠揚的鐘聲叩響千年姑蘇的門環,回響著12位匠人的堅守歲月。
“對于一個匠人來說,超越自己是最難的,每一次的超越都代表下一次的超越更難得。”玉雕傳承人說。影片中講述“非遺手藝的傳承”不僅是手藝,更是背后的那份堅守。12位傳承人從青蔥稚嫩到兩鬢斑白,一匹白布變成色彩斑斕的蘇繡,一塊石頭變成晶瑩剔透的玉雕,個中滋味是常人不能理解的。
正如影片中的燈彩傳承人所說:“世界上的燈只有兩種,一種是給人家的,掛在外面,亮了還是要滅;一種是給自己的,放在心里始終亮在那里。”半輩子一件事,從一而終,這12位傳承人做到了。
隨著時代的發展,再優質的非遺產品也不免被淹沒在時代的潮流中,但是文明的時代,是可以包容和保護住這些“慢工細活”,在工業流水線可以生產“形”似品的現在,也能保住老祖宗傳下來的“魂”。
“年輕人不愿意學,傳統手藝掌握在那些五六十歲的老師傅手里,可是他們又很難融入現代模式。”影片中一位傳承人講述。自幼年拜師交文書后,學十年方出師,然后一干一輩子,成就“擇一事,終一生“的手藝人的人生。幾十年的基本功鍛煉,這是尋常手藝人的不尋常,后繼無人成為這些手藝人心照不宣又無可奈何的悲哀。“我還是想搏一搏,起碼讓孩子們看到真正的匠人是什么樣子。”傳承人不禁感嘆。
導演孫曾田:
擇一事,終一生亦是我的選擇
《天工蘇作》導演孫曾田從事紀錄片行業近30年,多年來深耕文明紀錄類型的創作,是國際紀錄片協會會員、中國紀錄片協會理事,獲第九屆“帕爾努”影視人類學電影節紀錄片特別獎、十一屆“帕爾努”傳記片電影節評委會獎、中國紀錄片學會長片一等獎等多個國內外大獎。孫曾田導演對紀錄片的心境與蘇州手藝人“擇一事,終一生”的理念完美契合,“擇一事,終一生”亦是孫曾田導演的選擇。
導演孫曾田這樣闡釋影片的創作初衷:“通過這些人和藝的廝磨糾纏,我們將呈現當代工匠精神的核心:開放和包容的視野,一絲不茍的鉆研,敬天愛人的涵養,持之以恒的創新。”手藝人是時代的記錄者,也是時代的創造者。影片中導演呈現了原汁原味的蘇州韻味,完美還原了非遺傳承人的“藝”與“人”的融合,看似是“藝”的呈現,其實背后是“人”的情懷,展現了蘇州手藝人如何“一生守一藝”。
導演孫曾田多年的文明紀錄片創作風格在片中展露無遺。影片開篇似水墨似煙雨的風景中走來的孩子和獨白開啟,既美又肅然。電影全程采用旁白的處理方式,由著名配音演員李立宏擔綱解說,擇9種傳統工藝,選12位傳承人,通過對人物的刻畫、對工藝的展現以及工藝與人之間的關系和故事的娓娓道來,藝術性地展現出作為記錄電影的唯美和情懷。
正如孫曾田導演所說:“所謂‘技也近乎道’,創作者不只要關注手藝的‘技’,更要關注‘技’背后的‘道’,這個‘道’是工匠精神,也涵納文化、情感和哲思,關聯社會、經濟和時代變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