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老舍茶館小劇場里,觀眾們聽得入神。只見李想身著紫緞繡花旗袍,款款走上臺來。一曲《伯牙摔琴》唱罷,臺下掌聲陣陣。
“這姑娘演出很投入,這些年進步很快,今兒這一出聽得真過癮!”88歲的老戲迷劉煥榮連聲夸贊。
今年36歲的李想,學習京韻大鼓已有26個年頭。
李想自幼喜歡唱歌跳舞,電視上的相聲、小品節目也讓她入迷。小學四年級時,她就讀的天津市寶龍巷小學組建少兒曲藝團,聽到學校大喇叭里播放的招生通知,李想趕緊報了名。
李想起初學習小品,因為曲藝團沒有經費置辦道具,她遲遲沒有演出機會。曲藝團的負責老師楊長惠看在眼里,特意在一次演出中安排她當主持人。
“你想學京韻大鼓嗎?”見李想主持時毫不怯場,嗓音條件也不錯,楊老師問她。
李想與京韻大鼓的緣分就這樣開始了,那一年,她10歲。
平日里跟著磁帶反復學唱、練習打鼓板,每周二下午與樂隊合樂……李想對京韻大鼓的喜愛與日俱增。1996年1月,曲藝團在天津黃河道影劇院舉行專場演出。李想最后一個登場,把《丑末寅初》《重整河山待后生》兩首經典作品唱得有板有眼,頗有駱派京韻大鼓的味道。
“小學生把京韻大鼓唱得這么好,太難得了!”看到媒體上的相關報道,著名京韻大鼓表演藝術家駱玉笙喜出望外,輾轉與曲藝團取得了聯系。
大約一周之后,求才心切的駱玉笙特意來到學校。聽李想帶領100名學生唱完《重整河山待后生》,82歲的老藝術家欣喜不已,當下收她為徒。
“駱派京韻大鼓的聲音不能斷,要好好傳下去!”駱玉笙語重心長。京韻大鼓是在清末由河北滄州、河間一帶流行的木板大鼓發展而來,駱玉笙博采眾長,形成了剛柔并濟、以聲傳情的藝術風格。她的音區跨越3個八度,有著“金嗓歌王”的美譽。老人把數十年的從藝經驗傾囊相授,一字一句悉心指導,幫助李想打下了扎實的基本功。
名師指點,加上數十年勤學苦練,李想的技藝日臻成熟,成為駱派京韻大鼓的代表性傳承人。
“在繼承的基礎上創新,傳統藝術才能贏得更多觀眾喜愛。”李想說。她大膽嘗試古曲新唱,《丑末寅初》通常由三弦、琵琶和四胡伴奏,改用電吉他、貝斯、鋼琴伴奏,音樂性更加豐富,讓人耳目一新。在鼓曲情景劇《尚·韻》中,她借鑒話劇元素,將擊鼓表演與演唱完美結合,一曲《擊鼓罵曹》生動傳神,一舉奪得中國曲藝最高獎——牡丹獎的新人獎。
2005年,李想進入北京曲藝團工作。除了演好每一場戲,培養新人、推廣京韻大鼓是她最大的心愿。
剛跟李想學藝時,柯琳是北京科技大學的大一學生,李想并沒有因為柯琳是業余愛好者而放松標準,為她制定了周密的學習計劃。經過多年習練,柯琳技藝漸長,曾在北京市群眾曲藝大賽等多項比賽中獲獎,此后成為中國藝術研究院曲藝史論專業的研究生。
相較于師承制,“非遺進校園”給了更多孩子親近傳統技藝的機會。今年以來,每周三下午,李想都要去北京小學萬年花城分校上課。幾節課過后,這些零基礎的學生無論吐字發音還是旋律節奏都進步不小。對此,李想倍感欣慰:“只有讓孩子們接觸到京韻大鼓,才有可能喜歡它,甚至愿意投身其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