曲靖的“二爨”——《爨龍顏碑》和《爨寶子碑》,被譽為“南碑瑰寶”,這兩方碑刻不僅具有重要的史料價值,而且具有重要的文化價值,在中國書法史上有著極高的地位,被譽為神品。試想,如果它們沒有被雕刻在石頭上長久保存下來,如果它們僅被書寫于紙張上隨著時間的流逝而飛灰湮滅,我們今天還能欣賞到獨具一格的爨體字,還有機會了解神秘的爨文化嗎?
刻字,不僅僅是一項技術活,它還承載了創作者對書法藝術的理解、對中華傳統文化認知的深度和廣度、對文化傳承的情感和熱忱。在曲靖,有一位用心雕刻、以刀為筆的藝術家,全國各地的知名書法家都到曲靖找他雕刻自己的書法作品,他就是——
書法作品精魂
今年國慶前,張鴻敏歷時3個月完成了一副大型木雕作品《曲靖公安賦》,這幅作品由郭興良教授撰文,陳正義先生揮毫潑墨書丹青,張鴻敏選用天然楠木整板雕刻。作品上共鐫刻325個字,雕刻期間,張鴻敏每天工作時間最短9小時,最長15小時,沒有周末和節假日,耗時90天完成了這一高2.8米、寬0.5米的10條大幅作品,完美呈現出書法作品的神韻。
為什么現在越來越多的書法家或書法愛好者不愿意選擇機器雕刻,而更喜歡藝術家的手工雕刻呢?張鴻敏說,無論現代科技多么發達,電腦雕刻的作品始終讓人覺得是冷漠和呆板的,而手工雕刻不同,手工雕刻可以再現和還原書法作品的輕重緩急,將字口、字底、使轉、枯筆、濕筆、濃筆、淡筆等的微妙變化處理得非常貼切、到位,手工刻字的表現力非常強,或輕如蟬翼,或重如崩云,都能達到最好的效果,“順應自然法則是我追求的最高境界,我希望我的雕刻作品能充分表達中國傳統書法的精氣神,或溫潤,或中庸,或雄渾,將書法家的藝術情懷和情感完全展現出來。”
以傳承古法雕刻為使命
張鴻敏學的是工藝美術專業,早在兒時,他就對中國傳統書法、繪畫、匾額藝術非常著迷。將雕刻作為自己的人生使命,是在十多年前。
張鴻敏說:“小時候看到雕梁畫棟的房屋、各具特色的匾額,我都會非常興奮。十多年前,我發現喜歡寫書法、喜歡繪畫的人很多,但很少有人做書法雕刻,尤其是藝術家刻字特別少,匾額藝術多年來一直沒有發展,快要沒落了。從那時起,我就發愿一定要做好這件事,不能讓融辭賦詩文、書法篆刻、建筑藝術為一體,集收藏性、觀賞性和藝術性為一身的匾額藝術在我們這一代人身上丟了,我希望這項傳統藝術能不斷傳承下去,并且發揚光大?!?/span>
張鴻敏多方走訪學習,臨摹名碑拓片,按照古人的技法刻制練習。在十多年的經驗積累和文化沉淀中,張鴻敏找到了古代與現代、藝術與工匠的結合點,不斷突破自我,形成了自己獨有的風格。在張鴻敏的雕刻作品中,不僅有古人刀法、技藝的傳承,有工匠精雕細琢精神的延續,還有藝術家的熱忱與情懷。中國書法家協會會員、山東省書法家協會副主席段玉鵬這樣評價張鴻敏的雕刻:“功夫非一般人所為,非常了得?!?/span>
想要做好一件事,是需要頑強的毅力和堅韌的品格的,要耐得住寂寞,經得起考驗。為了潛心搞藝術創作,張鴻敏關掉了自己的設計公司,一門心思地投入到研習書法和雕刻中來。張鴻敏說:“美術中的版畫、雕塑,書法中的刊印、刻字,皆屬于藝術中的體力活、重工業,不僅要有藝術的素養、情操,還要有健康的體魄、工匠的精神。事實上,制作是一件非常辛苦的事,你要不斷地否定、升華,再否定、再升華,你要獨自忍受孤獨,你要隨時隨地面臨各種不確定的狀況……”
本著傳承優秀傳統文化的初心一路走來,雖然有痛苦、有挫折,但最終,張鴻敏收獲了實現夢想的喜悅和心靈深處的沉穩與平和。如今,全國各地的書法家慕名而來,他們都希望張鴻敏能將他們的書法作品原汁原味地鐫刻在木板或石頭上,長久保存,流傳給后人。
以刀為筆以筆為刀
之所以能成為雕刻藝術界中獨一無二的存在,是因為張鴻敏孜孜以求、幾十年如一日不斷練習、磨煉,有豐厚的文化底蘊做支撐,積累了豐富的雕刻經驗。成功的背后,是張鴻敏勤奮努力、刻苦鉆研、始終如一、堅持不懈的身影。
55歲的張鴻敏說:“我這一輩子,可以用八個字就概括了,那就是‘書畫雕刻設計修持’。”張鴻敏每天的生活工作幾乎都在圍繞這八個字進行。在幾十年的時間里,張鴻敏每天堅持練習書法,每天至少習字2個小時,從不間斷。從漢碑到魏碑,再由魏碑返回漢碑,由行書滲透魏碑,再到研習“二爨”,通過古人的不朽經典,張鴻敏對書法有了深刻的認識,并逐漸形成自己的風格體系。
中國書法家協會會員、首屆中國互聯網書法大賽最高獎“風華獎”獲得者管布坤在一篇文章中寫道:“鴻敏臨《爨寶子碑》,已融入個人參悟,筆法改方為圓,圓中寓方,忽隸、忽楷、忽篆摻匯,內剛外柔,方筆尤遒勁,就像刀鑿斧擊而成,拙中帶巧。鴻敏臨《爨龍顏碑》,方圓并用而以方筆為主,雄而不野,威而不猛,渾厚不失清峻,挺拔兼具雅馴,看似均勻平常,內蘊金剛之力,綿綿不絕,沉穩活潑,變化多端。鴻敏的作品,線條結實,點畫干凈利落,墨法氤氳自然,‘下筆如昆刀刻玉,但覓渾美’;章法布局大小錯落,彼此顧盼,首尾呼應,氣貫全篇,和諧統一?!?/span>
正是因為懂書法,所以在雕刻的過程中,張鴻敏能自然貼切地將書法作品的筆尖秋毫毫無遺漏地表現出來。他刻字,猶如以刀為筆揮毫;他寫字,就如以筆為刀刻字。張鴻敏將書法與雕刻完美地結合起來,書寫時,有雕刻的力道與穩重;雕刻時,有書寫的氣韻與細致。
除了書法,張鴻敏在繪畫上也屢出佳作。畫云、畫水、畫花草飛鳥,率意大膽,用筆如行云流水,一氣呵成。其獨創的“沒骨法”紫衣玉蘭花和寫意“髙山杜鵑”空靈悠遠,成為書畫行業的經典。
張鴻敏說:“書為心書,畫為心畫,刻為心刻。通過書法和繪畫對心性的滋養,才能在雕刻藝術上傳情達意,才會有精品、妙品、神品的出現。不論哪一門藝術,都需要長期持久的修煉研習,方能結出碩果。藝術是一項艱苦的朝圣,創作本身就是巨大的酬勞,如果你用無為的心態去對待作品,那么作品的靈魂將是一個時代的精神體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