布為紙,線當墨,針作筆,穿針引線間繡出祖國錦繡河山,驀然抬頭,已越千年,風卷起時光匯聚而成的楚風遺韻,在時代更迭中再現璀璨瑰麗。數千年滄桑變遷,漢繡文化與技藝在傳承中得以永續,他是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漢繡項目市級代表性傳承人、湖北省非物質文化遺產劇裝戲具市級代表性傳承人、湖北省工藝美術大師、“武漢好手藝”民間工藝技能傳承大師、全國“新生代”傳承人手藝之星、也是湖北省為數不多的雙非遺(漢繡、劇裝戲具)代表性傳承人,他就是姜成國。
指尖傳承弘揚漢繡魅力
歌德曾說:“要做一番偉大的事業,總得在青年時代開始。”任何偉大的事業表面展現堅持的背后都有一個名叫“熱愛”的永動機。翻開姜成國過往五十年的時光印跡,那是自少時接觸到傳統美術漢繡與戲劇服裝后,就為之奮斗一生的開端。1972年,就讀于武漢市第二輕工業局技工學校戲具服裝專業的姜成國,在初見到美輪美奐、栩栩如生的鳥獸花草后,就像踏入了一個鮮艷活潑的嶄新世界,讓他為之沉醉。接下來的兩年時間,他全神貫注一門心思投入到學習中去,并在傳統繡品和傳統戲服的設計與制作方面漸入佳境。
畢業后的姜成國,一門心思只想與漢繡、傳統戲服為伴,加之精巧的技藝和對漢繡獨到的見解,他順利進入武漢戲劇用品廠,一家專做劇裝戲服等行頭的企業,并擔任設計與制作一職。從理論到實踐,從具象到具體,姜成國的技藝突飛猛進,從畫圖、刺繡到配色等三十多種工序他都了然于胸,儼然成為行家里手,而他對漢繡與戲服的熱愛也在每一天的工作中與日俱增。
1993年,改革開放的洪流裹挾著一眾企業邁入新的發展歷程,面對企業改制,姜成國既有憂慮也有興奮,憂慮的是如何給家人更穩定的生活,興奮的是他終于找到機會去做更多嘗試。同年3月,他便成立了工藝制作室,走上傳承弘揚漢繡之路。盡管改革開放為各行各業都帶來了無限可能,但對于傳統刺繡行業而言并無太大改變,大眾對于時尚潮流元素的矚目遠甚于傳統文化,加之剛成立的工藝制作室知名度不高,1994年姜成國便遇到了創業以來最大的困難——沒有業務。業務開展緩慢,工藝制作室卻需要資金周轉,且無法養家,面對嗷嗷待哺的孩子和滿頭白發的父母,姜成國感到前所未有的壓力,但不論處境多么艱難,他始終堅信山重水復疑無路,柳暗花明又一村。
提及那段過往,姜成國略顯心酸的口吻中亦透露著驕傲:“人們都說熱愛可抵歲月漫長,實踐證明這是正確的,也只有一腔孤勇,不計得失的熱愛才會讓你在荊棘叢生時仍然堅信枯木定會逢春,絕處定會逢生?!苯蓢膱允睾蛨讨约捌渚康募妓嚭蛻谚砧さ钠返?,讓工藝制作室猶如暗室逢燈,贏得客戶一致贊許,同時也得到了相關部門的認可。2012年,姜成國被錄選進入傳承文化隊伍,2018年創建武漢姜氏漢繡文化創意有限公司(以下簡稱姜氏漢繡),在傳承漢繡文化之路上再進一步。
五十年如一日的赤忱執著,因為信仰,姜成國仿佛擁有無窮的力量,拉桿揚帆一氣呵成,不遺余力推進漢繡文化及傳統戲服的推廣,他的作品也仿若吸收了千秋精華的明珠悠悠泛光,收獲了應有的榮譽,并多次獲得國家級、省市級的各項獎項。除此之外,姜氏漢繡也被武漢市文化和旅游局認定為武漢非物質文化遺產生產性保護《示范基地》,姜成國也當仁不讓被武漢紡織學院聘為全國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承人群研習班輔導老師。
融合創新繡出國潮風尚
漢繡,湖北省民間傳統美術,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之一。而追其溯源,就像盤龍城被稱為“武漢城市之根”一樣,漢繡的文化根源可以追溯到至春秋戰國時代的“楚繡”。在《楚辭·招魂》中對楚國繡品形態和布置有這樣的描述:“翡翠珠被,爛齊光些。蒻阿拂壁,羅帳張些;纂組綺縞,結琦璜些”、“翡幃翠帳,飾高堂些”、“被文服纖,麗而不奇些”,這些描述可以看出漢繡構思大膽,色彩濃艷,畫面豐滿且裝飾性強。
姜成國介紹:“漢繡繡制的紋樣不僅具有裝飾性的美學價值,更是一個地區的文化載體,受荊楚文化影響,漢繡紋樣展現的想象力十分豐富。其中‘鳳’是最為典型的代表,還有植物和動物相結合的紋樣,更是寓意吉祥,而人物繡則多表現宗教人物,注重形象生動。”深耕行業多年,姜成國在繡龍鳳、花卉及其他傳統圖案方面都是萬里挑一的好手。
傳統文化既要傳承也要創新,在傳承技藝之余,姜成國也時刻反思總結,補足短板,他表示:“傳統文化與現代元素相撞一定會擦出新的火花,但因深受專業影響,對于漢繡以及傳統戲服的現代化元素運用依然不夠。基于此,接下來我會在此方面持續加強,例如輕民俗文化,加時尚元素,打造漢繡新國潮風尚,又如將東西方元素相結合,既有西方追求的自由大膽,又兼具東方典雅神韻。與此同時,在工藝方面也要不斷改進,與生活相結合,讓青年一代了解并愛上漢繡及傳統戲服,畢竟傳承的接力棒終有一日會交付于他們?!?/span>
在物質生活日漸豐盈的今天,大眾對于精神文化的追求與日俱增,梳理文化自信,建設文化強國是新時代浪潮。對此,姜成國針對性地指出,漢繡以及傳統戲服因極強的專業性,只能囿于傳統文化行業,但若要長遠發展,也應當在傳承精進工藝的同時,向其他方面衍生,如視頻、裝飾等領域,也可以適當舉辦如漢繡嘉年華這樣的活動,增強其覆蓋面的同時,擴大傳播率,讓漢繡得以被更多人熟知。
融合創新,繡出國潮風尚。優秀文化在創新中傳承,這不僅是傳統文化被賦予的時代內涵,被大眾所重新認識的過程,也是傳播渠道、形式、方法不斷進步的結果,它將推動傳統文化進一步傳播發展。
數字漢繡迸發嶄新活力
“在漢繡傳揚千年的浪潮中,我是親歷者,是傳承人,也是記錄者,但我更想成為開拓者?!苯蓢鴦忧檎f道。近年來,為給國家傳統漢繡培養新的傳人,姜成國開始招收徒弟,帶領他們不斷深挖,而他的努力也得到了回報,其徒弟的作品也陸續獲得了各類國家級獎項,為漢繡文化的傳承做出了巨大貢獻。
與此同時,姜氏漢繡也跟隨著姜成國聲名鵲起,并具有一定的公信力與影響力,獲得了各專業劇團的認可和信賴。看著自己所堅守的事業被春雨滋潤迎來初夏,姜成國的心里卻沒有一刻松懈,忙碌一天待到月明星稀時才意識到如今自己已過花甲之年,還能為傳承漢繡再做些什么?他開始摸索思考并迅速付諸行動,決定用兩至三年的時間用以完成劇裝與漢繡的各種圖案畫稿,并進行數字化整理,讓這顆明珠不論再過多少歲月,依然能像今天一樣光耀天下。
除此之外,姜成國還將目光放在了新型媒介平臺,他表示,未來可能還會開設網課,只要有人愿意學習,他定傾囊相授。平臺是紐帶,要利用好這條紐帶,講好傳統漢繡故事,傳遞文化精神。當然,最重要的文化教育事業還應在學校進行,因此未來將在學校進行更深層次的推廣,讓青年一代了解并看到漢繡、戲服之魅力。值得一提的是,姜成國還極具前瞻性地提出,“文化傳承也應與國家政策相關,例如將漢繡、戲服等工藝制作與鄉村振興相結合,在為貧困地區帶去新的工作機會,增加創收的同時,給予他們技能,這是多方共贏的事情,也是增加傳統文化傳播效能的現實體現。”
在與姜成國老師的交談中,我們能感受到一位手藝人的赤子之心,也能體會到他對于漢繡的誠摯熱愛,正如他所說,進入這一行,手中握的是中國人的信仰,足履實地行的是文化命脈,需擁有如青山柏松的思想品德,精巧高超的技法工藝,才能加入傳承文化的行列。
厚德至誠,精工至善。正是有如姜成國一樣不計得失,無心名利,前赴后繼的國之工匠,中華文化才得以永續傳頌,我們相信,在姜成國的帶領下,漢繡、戲服定能獨樹一幟,在新的時代再攀發展高峰,再現精彩輝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