耀州窯是我國古代的著名窯場,是北方青瓷的代表,曾兼燒黑、白、褐、黃、花、醬釉瓷及唐三彩等,是古代北方燒制陶瓷品種最為豐富的一處綜合性窯場。
耀州窯位于西安以北百余公里的銅川市黃堡鎮,以黃堡為中心,沿漆河兩岸密集布陳,史稱“十里陶坊”。
傳統的耀州窯燒制技藝主要體現在七個方面,大致包括原料的采配,泥料的練揉,手工拉坯及修坯,手工雕花、貼花、印花等,釉料的配制及敷施,窯具的制作及裝窯,窯火的掌控及燒成。一件制品的完成需要經過17道工序,工藝要求很高。
耀州窯至今仍保留著“山中取料,手挖車推;泥池陳列,明亮如鏡;手工制坯,轉輪就制;雕花繡草,工筆而成;日曬火燒,自然形成;煤炭翻堂,蹄窯燒成”的傳統手工制作技藝,堪稱“古陶瓷生產的活化石”,2006年“耀州窯陶瓷燒制技藝”被國務院公布為第一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
陶的目的是塑型,塑造的藝術家自己的型,技藝的型,人格的型,道德的型。瓷煅燒的是藝術家自己的靈魂,信仰的靈魂,文化的靈魂,希望的靈魂,品質的靈魂。作為西北、西南16個省區唯一的傳統陶瓷全套工藝都熟練掌握的中國工藝美術大師和首屆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傳承人的孟樹峰大師,一生都在用心塑造自己的型,煅燒自己靈魂,樹立自己的品質道德。
生于千年瓷鎮,情定耀州青瓷
1955年,孟樹鋒出生在陜西銅川的“千年瓷鎮”陳爐鎮,祖輩都是當地制作耀州陶瓷的藝人。受家庭環境的熏陶,孟樹鋒自幼就隨爺爺、父親學習。并于1976年,考上景德鎮陶瓷學院美術系,這是他從事陶瓷藝術的一個重要轉折點。無論是在古陶瓷研究還是文化修養上都有很大提高。
1980年,孟樹鋒學成畢業,學校有意留他任教,他毅然決然回到了家鄉,在自己家門口做起耀州窯系的陶瓷來。
為了恢復耀州陶瓷,孟樹鋒自費徒步游學,尋覓宋代名窯蹤跡,走遍名窯產區,學習了解南北方各大窯系的歷史文化、工藝特點及藝術特色。經過10多年的潛心鉆研和努力探索,終于將耀州青瓷傳統的燒造工藝、刻花工藝、制瓷工藝技術結合,完成了一件件耀州青瓷精品,在耀州現代民間藍花器、黑釉器、鐵銹花盤、碗、罐上也有新的突破和創造。
2007年,孟樹鋒被授予“中國工藝美術大師”,他也是西北、西南地區唯一一位傳統陶瓷全能大師。同年,孟樹鋒被列入第一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226名代表性傳承人名錄。
持之以恒,培養新型人才
孟樹鋒兢兢業業幾十年,主持完成了多項國家、省、市科研項目,獲60多項國家發明專利、設計專利。為中國西北、西南16省區傳統陶瓷中唯一能配料、練泥、調釉、制坯、刻花、雕花、劃花、剔花、畫花、窯爐設計與裝燒窯全套工藝的中國工藝美術大師;是既出身陶瓷世家、又畢業于專業大學、達到正高職稱和國務院津貼的專家;也是古今陶瓷技藝理論與實踐能研究、能創作的“首屆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最具有代表性、權威性、影響力的傳承人”。
他精于耀州青瓷,熟知國內各大窯系,通曉現代各類陶瓷、歷史、技術、藝術、美學、非遺、民俗綜合研究、鑒定、著述的陶瓷文化學者;是當今陶瓷領域品高學深、德藝雙馨的領軍人物,孟門弟子遍及全國各地。被陜西省委、省政府命名為“陜西省有突出貢獻的專家”,還是國家“三五人才工程”第一層次專家和本學科的學術帶頭人,獲得全國僅七人的“中國傳統名窯恢復與發展貢獻獎”。擔任中國藝術研究院客座研究員和景德鎮陶瓷大學、浙江大學、平頂山學院、新鄉學院、廣西科技大學、廣東陶瓷學院客座教授,中國建筑衛生陶瓷協會高級顧問,北京國際科技文化交流協會副會長,中國民間文藝家協會陶瓷專業委員會副主任委員,法中文化交流協會副主席。
近年來,在現代化工業產品的沖擊下,陳爐鎮的陶瓷業一度蕭條,加之年輕人紛紛出外打工,年紀大的“匠人”相繼去世,使得流傳了一千多年的傳統陶瓷技藝面臨著后繼無人的危險,急需搶救。如今,他的目標是建立一個活態景觀,復原宋代工藝流程,把傳承和教學結合起來,培養新型陶瓷技藝人才,并希望這個心愿能早日實現。他說,一代代人把他們的智慧、青春和熱血奉獻給了耀州瓷,而我要做的,就是讓人們更加懂得欣賞和理解它。
縱觀耀州窯千年的歷史,它是我國古陶瓷藝術的珍貴遺產,也記錄了時代的文明和匠人們的智慧。多樣性的耀州瓷土再加上嫻熟先進的燒造技術,讓耀州窯在歷史的制瓷舞臺上占據一席之地。相信未來,在孟樹鋒這種持之以恒的匠人的堅持下,讓更多人了解到耀州窯的魅力,將這份千年不熄的窯火繼續燃燒下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