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周口善德源殘疾人就業基地的一間工作室內,暖黃色的燈光下,七八名殘疾人正圍坐在一張長條桌旁,專心致志地裁剪蘆葦片。在他們身后的墻壁上,掛著風格各異的蘆葦畫,每一幅都栩栩如生。
很難想象,墻上的蘆葦畫都出自這些殘疾人之手。他們之中有的失聰失語,有的行走不便……然而對這些簡單的材料來說,他們是最美的匠人。在他們嫻熟的技藝下,一根根蘆葦幻化成一幅幅精美的作品。
“蘆葦畫對這些殘疾人而言,除了謀生,還有更重要的意義——贏得尊嚴!”“80后”的谷穗出生于非遺世家,也是善德源殘疾人就業基地的負責人。從2008年開始,她就致力于通過非遺文化來幫扶殘疾人,不僅為他們提供免費食宿,而且免費進行培訓。學成之后,可以在這兒就業,也可以回到家里做代工。“想盡一切辦法幫助他們找到適合自己的位置。”
由于許多殘疾人沒有接受過系統的文化教育,因此,每天早晨,谷穗在傳授他們蘆葦畫制作技術之前,會先上半個小時國學文化課,有談理想、談人生的勵志內容,也有讀《三字經》《弟子規》《陽明心學》的文化內容。
來自周口市鹿邑縣大楊莊的潘長江就是其中的一員。他因小兒麻痹一級肢殘,在家里唯一的差事就是放養兩只羊。2015年,潘長江在朋友介紹下來到這里學習蘆葦畫。寶劍鋒從磨礪出。2018年2月,他的作品《華錦鳴禽》拍出了3萬6千元高價,成功完成了放羊倌到手藝人的蛻變。如今,他已是蘆葦畫培訓基地的負責人。
來自河北的李培培,在學習蘆葦畫之前,因重度殘疾幾乎連村子都沒走出過。梅花香自苦寒來。出師后的李培培在一次參加展演途中經過黃河大橋,看著車窗外奔涌的滔滔黃河,她忍不住給父母打電話表達喜悅之情。電話里,她激動地痛哭流涕。2021年,李培培還獲得了當地“三八紅旗手”的榮譽稱號。
初心如磐,堅守如一。十余年來,谷穗和她的就業基地成功培訓殘障人士九千多名,遍布河南、河北、山東、陜西、云南、黑龍江等十二個省份,近千個殘疾人家庭因此點亮了脫貧致富的希望之光。
“每一位來此學習的殘疾人都有著激動人心的故事。就像這蘆葦一樣,只有經過一番熏蒸、修剪和烙燙,它才能生出超乎尋常的價值。對我來說也是如此!”今年五四青年節前夕,谷穗獲得共青團河南省委、河南省青年聯合會頒發的河南青年五四獎章,以表彰其貢獻突出、品行高尚。
贈人玫瑰,手有余香。“我覺得,人生的意義就在于用愛心點燃自己,用奉獻照亮他人。”說著,谷穗把目光轉向墻上的那幅名為《親情》的蘆葦畫。畫中,兩只鳥兒正在哺育雛鳥,“在我的心里,他們就是我的家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