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清海、漢族,出生在中國定窯遺址野北村,自幼喜歡陶瓷、繪畫,野北窯定瓷品牌創(chuàng)始人,現(xiàn)任河北御堯陶瓷制品有限公司董事長兼藝術總監(jiān),中國曲陽定瓷協(xié)會會長,中國定瓷守藝人,河北省人大文化促進會理事,河北美院客作教授,河北古陶瓷學會會員,河北省文化產業(yè)協(xié)會會員,河北省旅游促進會會員,河北省民俗文化協(xié)會會員,河北省青年企業(yè)家協(xié)會會員,2020年被認定為定瓷非物質文化遺產市級代表性傳承人。
中國傳統(tǒng)制瓷珍品——定窯
定窯,是中國北方白瓷的中心,始于唐,為邢窯的后繼者,在五代時期就已經發(fā)達。以往文獻多記載窯址在河北正定,1938年在河北省曲陽縣澗瓷村發(fā)現(xiàn)古窯址。近年又多次發(fā)掘調查,發(fā)現(xiàn)了最下層堆積著晚唐的破片;中層的是五代時就已大量生產;最上層為印花、畫花的薄瓷片,是屬于北宋中期以后,在政和、宣和年間。這些薄瓷片,胎質堅致,釉澤瑩潤,花紋優(yōu)美,確是很精進的品種;且有些是官窯性質的,如”尚食局、禁苑、奉華、官”等胎上刻字破片的發(fā)現(xiàn),便可證明。另在西燕山遺址發(fā)現(xiàn)粗瓷片的堆集,以及各地普遍發(fā)現(xiàn)的定窯瓷器及破片,又能證明定窯在北宋早期以后,也曾大量燒造民間使用的瓷器。定窯以燒造白瓷為主,也燒顏色釉,如紅定、紫定和黑定等。根據《君友會-新民窯》記載,定窯,從北宋起,地位增高,各地仿制者頗多。在定窯本身概念中,就孳乳出各種名稱,單就白定一種,就有土定、粉定之分。土定,有瓦胎和陶胎兩種。瓦胎為淡赤色的土質,陶胎為白土而略黃,質皆松,體較厚;袖色白色中閃黃或閃赤,容易剝落,或有大開片,是原始的及民用的定器。粉定,是進步的及官用的定器,有陶胎和瓷胎,胎質致密而體薄,釉色純白如牛乳者,或帶淡赤色,釉中往往有刷紋,釉面凝聚,如有淚痕。
由于定窯的風靡與流行,其造型、裝飾、燒造方法為各地瓷窯所仿效,北宋年間各地紛紛仿制定窯。這就誕生了“土定”“新定”“北定”“南定”“粉定”等仿器。許多地區(qū)的產品質量不遜于河北曲陽。定窯對我國后世的制瓷業(yè)產生了深遠的影響:名揚天下的景德鎮(zhèn)深受其影響,北京龍泉務窯、山西平定等形成了定窯系;埃及、歐洲、東南亞的文物遺址中都有定瓷的遺物。
生于定窯遺址村,得天獨厚的地理條件
定窯遺址位于曲陽縣澗磁村、野北村及東、西燕川村一帶。該縣曾屬于定州管轄,故稱定窯。定窯是中國北宋時期五大名窯(官窯、哥窯、汝窯、鈞窯、和定窯)之一,以生產優(yōu)質白瓷著稱于世。定瓷窯址規(guī)模最大、最集中的窯場在澗磁村北一帶,瓷片、窯具、爐渣、瓷土等堆積仍很多,有13處高大堆積,最高的堆積達15米。經調查和試掘,取得了重要收獲。從遺址地層疊壓關系看,遺址分晚唐、五代和北宋三個時代。定窯遺址是中國制瓷歷史的縮影和重要見證,具有極高的研究價值和考古價值。
劉海清1978年生于曲陽縣靈山鎮(zhèn)野北村,他不是出生于定瓷世家,父母都沒制作定瓷。但他家就在野北村定瓷遺址上,童年時經常到定瓷遺址上去玩。他的“玩具”往往是一堆瓷泥、瓷土,也就是從童年開始,他便與定瓷為伴、與泥土為伍,一直到如今。
少時結緣,青年學藝
1996年畢業(yè)后劉清海,考上了保定工業(yè)學院,畢業(yè)后分配到石家莊工業(yè)出口公司工作,本來可以當一名工人,留在省城生活。剛進廠上班時,他感到很新鮮,那時業(yè)余他還跟著石家莊市國畫大師李文國學習過繪畫,由于在這家企業(yè)發(fā)揮不出自己的特長,工作了一年后的劉清海只得放棄,又回到家鄉(xiāng)野北村創(chuàng)業(yè)。回村后,他搞過運輸,也和別人合伙開過煤廠。在這些時間,結婚成家后,他和妻子一起在村中開了一家大型家電超市,生意很紅火,小日子過得富足而平靜。但從小熱愛藝術的劉清海,如果這樣衣食無憂的生活一輩子,這樣的人生會留下許多的遺憾。
于是他又想起童年玩過的定瓷,1999年的春天,他到燕川村的一家定瓷廠辦事,辦完事到工作室轉彎,看到了幾名定瓷藝人正在拉坯,那一團團的泥巴,在窯工們的手中轉上幾圈,就變成了一件精美的瓷器,這讓他產生了濃厚的興趣。當時他看的如癡如醉,竟然忘記了回家,直到天黑了才騎自行車向家趕。那次的經歷,真是收獲良多,受益匪淺。
自從有了這次的經歷,劉清海就放下手頭的生意,讓妻子打理電器店,開始拜定窯的傳統(tǒng)藝人為師,系統(tǒng)學習定瓷的制作。這時他已經快30歲了,妻子勸他別學了,這般年紀怕是學不成。可劉清海不信這個邪,他生就的倔脾氣,先從拉坯一點點學起,然后學習瓷器造形設計和刻花。由于他為人和藹,踏實肯學,通過老師傅的口傳心授,加上自己的勤奮好學,蘊藏在劉清海骨子里的那份藝術天分便漸漸發(fā)揮出來。于是他又把學過的國畫這一技巧充分運用到定瓷的裝飾上,讓笨重的瓷胎,有了含蓄、細膩、富于變化的線條,讓定瓷有了生動鮮活、舒展飽滿、剛柔兼?zhèn)涞难b飾圖案。學會制作定瓷制作的劉清海,天天鉆在工作室中,抱著一個個瓷胎,用手中的刻刀一層層、一波波蕩漾開去,顯現(xiàn)出跳動的生命力,讓這個沉靜清雅的定瓷世界多了許多動感。
成立工作室,精益求精
2014年的春天,懷揣著定瓷之夢的劉清海,在野北定窯遺址旁邊,自籌資金建起了一座四合院,起名清泉定瓷小院。有了這個清靜之地,他建起了定瓷陶藝工作室。每天早早來到定瓷小院,和泥拉坯,便更能沉浸在定瓷世界中,在“土”與“火”的交融中,丈量著現(xiàn)實與“天人合一”之間的距離。
經過近20年學習定瓷藝術的歷練,讓在藝術之路上苦苦探索的劉清海達到了一個更高的心境。他說,“自從喜歡上了定瓷,可以說瓷中有我,我中有瓷,這輩子也離不開它了。一天不和瓷器交道,就像生活中少什么東西似的。看到親手設計制作的瓷器一件件呈現(xiàn)在面前時,就像看到自己的孩子一樣,心里別提有多興奮。”本就言語不多的劉清海,只要一工作,就能集中精力和智慧,專心致志地埋頭鉆研。因為定瓷從開始設計、拉坯到燒制成品,需要耗費半個月以上的時間,成功率還特別低,定瓷的釉色又像一張白紙,不能有一點點臟東西,十幾道工序都必須是認認真真的,因此,劉清海對每一件定瓷作品都充滿了感情,精益求精。
建廠生產,成立協(xié)會
2016年,他建設了廠房,購置了窯爐、拉坯機等設備,組織了五六個人的隊伍,開始步入正軌。生產中他緊緊盯住關鍵環(huán)節(jié)——“燒成曲線”。比如,在同一溫度上持續(xù)停留時間不同,燒成效果就不同。“古代有一種專門掌握火候的窯匠,善于觀察火焰顏色判斷溫度,掌握好燒窯時間,這種工匠非常受歡迎。”同時,他又抓住釉料配方這一核心競爭點,研究古瓷片,尋找新材料,反復試驗,一遍又一遍調整配方,研發(fā)出了象牙白、葡萄紫、柿子紅、墨黑……等顏色定瓷釉,不斷提升產品核心競爭力。
這么好的東西,外界卻不知道,劉清海為此而憂心。他多方奔波,宣傳推介。2017年,他把坐落于野北村內的一所清代祖宅改成野北窯定瓷研究所,打造了集旅游、觀摩、創(chuàng)作、體驗于一體的定瓷藝術基地,吸引了中央美院、景德鎮(zhèn)陶瓷學院、河北美院、河北政法大學師生和各地游客光臨。2016年,他發(fā)起成立了曲陽定瓷協(xié)會,目前已有75家入會,并組織參加了唐山瓷博會、陜西文博會、山東博覽會、廣東廣交會、河北文博會、扶貧捐款等活動。
經過二十余年的探索、實踐和創(chuàng)作,劉清海定瓷燒制技藝臻于成熟。《紫定窯變壺》榮獲2017年“中國歷史名窯名品展暨當代陶瓷名匠作品交流展”金獎。《紫定吉祥如意組合》在第七屆河北省特色文化產品博覽交易會網絡人氣評選活動中榮獲一等獎。《黃定龍首凈瓶》榮獲“中國歷史名窯名品展暨當代陶瓷名匠作品交流展”銅獎。《美人瓶》《梅瓶》被河北美院收藏。2019年,劉清海的曲陽野北窯定瓷商標被列為燕趙老字號保護名錄項目。2020年,劉清海注冊了“野北窯”定瓷文化創(chuàng)意基地。同年,劉清海評選為保定市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定瓷傳統(tǒng)燒制技藝代表性傳承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