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個民族有一個民族的符號,旗袍可以說是中華民族的一個文化符號了。從清代末年開始,旗袍的發展就像是一首詩。說旗袍是詩一點也不過分,它以其流動的旋律和濃郁的詩情表現了女子的賢淑、典雅和溫柔,它是中國女人的一種情結、一種夢幻,是鐫刻在中國女人骨子里的美麗。不管在哪里,只要有中國女人的地方,就有美麗旗袍的靚影。
有這么一位熱愛旗袍的女子,只因在北京王府井多看了一眼櫥窗,再也沒有忘掉它的容顏。神奇的女子名叫唐光艷,在旗袍界響當當,不過她對旗袍的愛一如初心,從未改變。在與旗袍相伴的這么多年,始終對民族服裝有一種深深的熱愛和責任。在訪談的過程中,她說得最多的一句話就是,民族文化復興,匹夫有責。唐光艷對手工旗袍事業的追求,因熱愛而開始,也因熱愛而堅持,更因熱愛而肩負起傳承的使命。
唐光艷師承旗袍大師楊成貴,在習得一身本領后,在上世紀90年代末來到深圳打拼,創立了“唐頌”品牌。可以說在深圳這座時尚之都,唐光艷堅持自己手工做旗袍的理念,傾其所有、投入其中,在深圳打開知名度,影響全國甚至在世界上收獲榮譽,有十余件旗袍被國內外省級以上博物館永久收藏。
在與旗袍結緣的30多年里,唐光艷始終堅持手工制作,她始終覺得一針一線都是藝術。手工旗袍所呈現的精細美,可以想象制作的繁瑣,幾十道工序,甚至上萬針的手工縫制。更何況立領、右襟、開衩、緄邊、盤扣、刺繡和圖案、色彩等中國傳統服飾語言,每一款都有不同的樣式和制作方法。
每年的6月11日是“文化和自然遺產日”,這也是唐光艷最忙的月份。她在深圳開設的唐頌旗袍館也迎來了開館的日子。如今的唐光艷每天都忙碌在旗袍的世界中。她不僅繼續在旗袍設計的舞臺上發光發熱,還積極開設旗袍展覽與公益講座,培養下一代傳承人。(文藝記錄者:賀偉、池麗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