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文革,字文童,現為國家一級工藝美術師、中國民間文藝家協會會員、中國工藝美術家協會會員,幾十年來潛心研究掐絲粉彩工藝,作品備受圈內藏家青睞,2014年被聯合國教科文授予“國際民間工藝美術家”稱號。
一把小巧的鑷子,一根纖細的金屬絲,經過一雙巧手的輕輕移動,便能變幻出各種靈活生動的圖案,這便是掐絲粉彩藝術魅力。
掐絲粉彩是門古老的工藝,它從掐絲、點藍、鑲嵌等傳統手工藝中發展而來,是用小鑷子把扁細的金屬絲掐折彎卷成各種紋樣圖案,規矩嚴謹地粘在平面及不同形狀的器物胎型上,然后施以各種寶石粉彩及琺瑯釉彩。
劉文革出生于天津,自幼酷愛繪畫、工藝畫、篆刻等藝術,在劉文革十二歲時,他就開始干雕刻。由于父親一直在家具行業,家庭氛圍渲染的劉文革從小也歡這個手工藝,各種工藝他都喜好。而真正研究掐絲技藝是在1983年。1983年,劉文革為當時的單位轄區做過三米見方的立體沙盤,約三平方公里,當時的中央領導人都有去參觀過,受到了一致好評。當時的全景沙盤上邊兒采用了一些掐絲工藝,從那以后,他開始從事掐絲更深層次的研究。
在一次偶然的機會接觸到景泰藍后,便深深地被其華麗端莊、絢麗多彩所吸引,就此潛心研究掐絲粉彩工藝,后經過多位名家指導,加上自己二十余年的研究和摸索,總結出了一種具有自身特點的手工藝繪畫風格,他的作品瑰麗多姿中卻又不失縝密嚴謹,畫面平整光滑,古樸典雅,具有鮮明的藝術特色,集實用性與藝術價值于一體。
劉老師曾說道:“掐絲粉彩畫首先要在紙上畫出輪廓,之后將其拓印在木板上,接著沿著輪廓開始掐絲,最后填色,這一過程看起來似乎沒什么,但里面的門道講究頗多。”
首先在掐絲上,絲線僅有1毫米厚,成扁片狀,在掐絲過程中不僅要讓金屬絲呈現流暢的美感,更重要的是還不能讓人看出金屬絲之間的接口,劉文革所用的絲線接口處都有一定的斜度,拼接時絲線兩端相互契合,不見一處接口。
而在顏料方面則采用天然礦石的粉末、珍珠粉等填色,他介紹說:“我的作品中,很少有單獨使用的顏色,比如天空的藍色,其中可能包含三四種不同藍色的搭配,這樣顏色的過渡才會自然,漸變才不會顯得突兀。”
有時候為了完成一幅大型掐絲粉彩畫,劉文革甚至會把床拆了騰出空間,趴在地上作畫,一趴就是十幾個小時,晚上全家人就只能睡在沙發上,也正是憑著這股韌勁,由他制作出了一幅又一幅精美的掐絲粉彩畫。
如今劉文革更是將掐絲粉彩和唐卡藝術相結合,創作出一系列的佛教題材色彩畫,恢弘大氣、色彩艷麗,有著濃郁的宗教色彩和獨特的藝術風格。
在從事掐絲粉彩的二十余年間,他獲獎無數,得到眾多圈內人士的青睞和肯定,而他未來要做的,就是將這項非遺技藝順利地傳承下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