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物質文化遺產是各族人民世代相承、與群眾生活密切相關的各種傳統文化表現形式和文化空間。非物質文化遺產既是歷史發展的見證,又是珍貴的、具有重要價值的文化資源。面對非物質文化遺產的“活態保護”與“活態運用”我們能做些什么,是一個值得我們青年人思考的問題。
為了解非遺項目馬皮舞的相關知識和發展現狀,河南財經政法大學公共管理學院赴鄭州市、開封市、新鄉市探尋代表性非物質文化遺產暑期社會實踐團成員們來到了傳承人所在的南官灘村進行參觀學習。
馬皮舞是一種全國罕見,具有獨特藝術形式且別開生面的地方傳統舞蹈藝術形式,主要流傳于河南省新鄉市獲嘉縣。以前稱“耍馬皮”,也有“神馬皮”之稱謂,現在稱“馬皮舞”居多,反映了勤勞的勞動人民對生活的熱愛、向往和追求。實踐團成員們到達了南官灘村并拜訪了此項非遺項目的傳承人杜國祥。
傳承人不僅向成員們講述了馬皮舞的發展歷史,還向成員們展示并講解了手刻版馬皮舞傳承資料、馬皮舞服裝道具等。成員們了解到,雖然在2009年馬皮舞獲批為非遺項目保護名錄后,縣文化館組織了馬皮舞培訓班、為表演隊更換新的服裝并提供演出平臺等,但掌握此地方民間舞蹈技藝的傳人還是很少,且至今沒有合適的下一代傳承人,和其他瀕臨失傳的民俗文化活動一樣,馬皮舞需要社會更多的保護和關注。
實踐團隊員對傳承人杜國祥就馬皮舞的傳承問題進行訪談,在訪談中,杜國祥表示,由于馬皮舞是以祭祀為主題的表演形式,現今表演機會很少,表演者無法以此維持生計,而且馬皮舞有很多表演套路和學問,需要長期練習,因此很少有人能堅持下來,馬皮舞的傳承還面臨諸多困難與挑戰。
悠久的歷史和燦爛的文明為中華民族留下豐富而寶貴的文化遺產,我國非物質文化遺產的種類多、數量大,保護困難重重。挖掘和合理運用非遺資源,是堅定文化自信的內在要求,也是推進經濟社會發展的重要抓手。
“馬皮舞”武、舞兼備,是民間武術和宗教舞蹈以及宗教信仰相結合的產物,具有典型的地域特征和濃厚的宗教氣息,是中華文化寶庫中的一筆寶貴財富,我們應當積極尋求其新的發展之道,突破傳統桎梏,探索新時代的創新傳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