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英,男,山西靈石縣人,漢族,系靜升西王氏第二十五世孫。他自幼酷愛中國民間藝術,癡迷王家大院“三雕藝術”,在閑暇時經常臨摹王家大院古建筑圖案。后拜當地民間藝人李福年學習泥塑制作,曾為當地忠孝圣地介休等景區塑像。后為自己的泥塑手藝能夠更進一步,特拜“天津泥人張”張勇大師學習“案臺泥塑”。
泥塑,是中國民間傳統的一種古老常見的民間藝術。它是用粘土塑制成各種形象的一種民間手工藝。制作方法是在粘土里摻入少許棉花纖維,搗勻后,捏制成各種人物的泥坯,再經陰干,涂上底粉,最后施以彩繪。它以泥土為原料,以手工捏制成形,或素或彩,以人物和動物為主要素材。
據記載,在新石器時代之后,中國泥塑藝術一直沒有間斷,發展到漢代已成為重要的藝術品種。泥塑藝術發展到宋代,不但宗教題材的大型佛像繼續繁榮,小型泥塑玩具也發展起來,那時有許多人專門從事泥人制作,作為商品出售。
經過千百年來的傳承和發展,泥塑技藝在無數勤勞樸實的手工藝人的改良創新后,逐漸登上了藝術殿堂的頂峰,也被后人全面的保留了下來。王英作為一名傳統泥塑手藝人,始終堅守在非遺傳承的第一線。
他在學習泥塑的初期,也遇到了很多的困難和阻礙,但是他依然沒有放棄,咬牙堅持了下來,都是源自他內心中對泥塑文化的熱愛。
在創作之前,他先選用帶些粘性又細膩的土,經過捶打、摔、揉,有時還要在泥土里加些棉絮、紙、蜂蜜等。泥塑的模制一般分為四步:制子兒、翻模、脫胎、著色。制子兒就是制出原型,找一塊和好的泥,運用雕、塑、捏等手法,塑造好一個形象,經過修改、磨光、晾干后即可,有些地方還要用火燒一下,加強強度。
翻模就是把泥土壓在原形上印成模子,常見有單片模和雙片模,也有多片模。脫胎就是用模子印壓泥人坯胎,通常是先把和好的泥搟成片狀,然后壓進模子。最后一道工序是著色,素有“三分塑,七分彩”之說。一般著色之前先上一層底色,以保持表面光潔,便于吸收彩繪顏色,彩繪的顏料多用品色,調以水膠,以加強顏色附著力。
王英所創作的作品色彩豐富、比例協調,同時充分吸收古鎮文化,在山西省獨樹一幟。2013年所創作的《資壽寺十八羅漢臉譜》獲得山西省首屆文博會銅獎,2014年創作的《拜年》獲首屆手工技巧大賽一等獎,2015年創作的《隋文帝置縣》獲山西省第二屆文博會銀獎,2019年創作的《醉八仙》獲山西省第四屆文化產業交易博覽會銀獎......
“一門手藝的傳承不僅靠我一個人,而是需要所有熱愛泥塑文化的人都參與進來,只有這樣,才能真正地把中國非遺文化傳播開來,發揚光大!”王英說道。
王英老師極其看重對傳承人的培養,他把所學技藝加以整理,免費招收愛好者,通過傳習發現真正的泥塑技藝愛好者。他積極參與縣工藝美術協會志愿服務隊各種送藝活動,受邀為靈石縣第一職業中學二課堂代課,真正將傳統技藝傳承下去。2020年,王英老師被評為縣級鄉土文化能人,志愿從事泥塑技藝傳習服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