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卡一直被藏族人們視為珍寶,千余年來影響深遠,它具有鮮明的民族特點、濃郁的宗教色彩和獨特的藝術風格,是中華民族民間藝術中彌足珍貴的非物質文化遺產。今天記者有幸采訪到藏區著名唐卡藝術畫家松吉彭措老師,為大家揭開雪域高原千年繪畫藝術的神秘面紗。
松吉彭措告訴記者,唐卡是藏文音譯,也叫做唐喀或者唐嘎,藏語中的意思是“卷軸佛像”,即用彩緞裝裱后懸掛供奉的宗教卷軸畫,跟我們漢族的卷軸畫類似。唐卡是藏族文化中獨特的繪畫藝術作品,是松贊干布時期興起的一種獨特的繪畫藝術,它做工極其精細和復雜,一幅較好的唐卡甚至需要三年五載的時間才能竣工;它的題材內容涉及藏族的歷史、宗教、文化和社會生活諸多領域。
畫面布局非常有規律性,一般中心位置的是主要人物,周邊布滿跟中心人物有關的人和物,一幅唐卡幾乎都繪一個比較完整的故事,畫面的人和物隨著故事情節的變化而變化,從而使構圖完整且人物繪畫得形象生動,但景物可以不受歷史,空間,時間的限制從而使畫面有一個大基調大結構。
唐卡具有很鮮明的民族特色,濃郁的宗教色彩和藝術風格。明亮的顏色,繪畫出神圣的佛的世界。唐卡的顏料傳統上都是采用珍珠、瑪瑙、珊瑚、松石、孔雀石等這些珍貴的礦物寶石和藏紅花、大黃等植物為原料而制作。這些天然的原料繪制的唐卡色彩鮮艷,璀璨奪目,經過幾百上千年仍可色彩明亮。同時傳統的唐卡繪制要求嚴苛,程序很復雜,需要按照經書上的遺軌以及大師的要求進行繪畫,是藏傳文化的智慧結晶。
松吉彭措與汪堆寺堪布三郎
松吉彭措告訴記者,他出生于四川省甘孜藏族自治州德格縣汪布頂鄉。小時候的他與大多數同齡的孩子一樣,有著五彩斑斕的童年生活,對于目之所及的一切都充滿好奇。小時候,他常去的一個地方就是德格縣汪布頂鄉的古寺汪堆寺,因為那里有鋪滿整個墻面的明代至今的壁畫,那些流動的線條,彩色的世界,深深地吸引著他,也完整了他的童年。
據了解,汪堆寺是藏傳佛教薩迦教派在康巴地區的古寺,該寺一直保留了許多十四世紀傳統文化壁畫和明代風格原型建筑,是座千年古寺古跡。自那時起,在松吉的內心深處就有了一個從未停息的夢,那就是成為一名唐卡繪畫大師。這個夢并非是偶然的決定,而是他在一次又一次地對汪堆寺的古老壁畫觀摩中逐漸清晰起來。在二零零二年的一個下午,一切如往,鄰里鄉親們都在忙著金秋的豐收,而他的父親做了一個影響松吉彭措一生的事情就是讓松吉彭措去學習唐卡繪畫。在叔父的介紹下,松吉有幸依止德格著名高僧汪堆寺住持大堪布三郎為師(堪布全稱:汪根智哈薩明凈,藏名:)。
堪布早年求學于宗薩寺五明佛學院并獲取堪布學位,學富五車,博古通今亦是千年古剎德格汪堆寺的守護者。
那時起,松吉在汪堆寺的經殿香霧中,與小時候無數次觀摩過的壁畫一起度過了數個春秋。在堪布大師悉心的教導及自身的努力下,松吉很好的掌握了唐卡繪畫技藝,也早已將那些精美的壁畫內容和繪畫技藝爛熟于心。
隨后,松吉為了更好地保護繼承和發揚唐卡繪畫技藝,在傳承汪堆寺壁畫風格唐卡技藝的基礎上,相繼拜訪了西藏、青海等地的許多唐卡名家為師,虛心接受指導,汲取藝術營養,潛心研習唐卡繪畫,形成了獨樹一幟的唐卡繪畫風格,成為了噶瑪嘎孜唐卡畫派的非遺傳承人,并擔任德格縣噶瑪嘎孜唐卡協會的副會長。
松吉說“我將用一生把中華民族的非物質文化遺產—唐卡藝術發揚光大、保護、傳承和創新,也必將唐卡文化更加完整、科學的傳承下去,用一個藝人的信念和智慧,保護好中華民族燦爛的民間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