閆成柱,堂號三友軒,生于山西省平遙古城銅藝世家,自幼跟隨父親學習制銅藝。他發現制銅藝中,對刻銅技藝頗為喜好。于是在多年的刻銅過程學習過程中,翻閱書籍,拜師訪友,練就了精湛的技藝,嫻熟的手法。后期又拜刻銅大師王維民為師。
刻銅,是指以刀代筆,在以銅為材質的器物表面,以陰刻、陽刻及雙鉤淺刻為主要造型手法,表現出山水、人物、花鳥、秦磚漢瓦、書法篆刻等圖案,借以再現書畫神韻的一種藝術形式。
刻銅的藝術表現力極其精致,雕刻工藝質樸自然,線條流暢,具有濃厚的藝術氣息,其藝術表現形式獨特,賦予了書畫作品濃烈的金石韻味,充分展示了創作者書法、繪畫、雕刻水平以及極高的藝術功底,這就是刻銅的獨特魅力所在。
由于歷史的變遷和社會動蕩,再加上刻銅工藝難度很大,使雕刻創作者不僅要具有深厚的繪畫知識及文學底蘊,還要有嫻熟的雕刻技巧,從而導致了從事此項工藝的匠人越來越少。2014年11月11日,刻銅經國務院批準列入第四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
平遙刻銅作品有一套獨特的工藝程序,全是手工作坊式技藝,師徒口傳手授,代代相傳。
“刻銅是一項獨特的藝術,歷史悠久,源遠流長。平遙刻銅作品,以文房案頭文具為主,通常有銅墨盒、銅鎮尺、印章、印規、銅硯品、銅筆擱、銅盤等,其次銅鎖、香爐、水煙袋、茶壺、酒壺擺件掛件等等,每件作品都承載著反映其時代特征的文化信息,而平遙刻銅技藝風格具有地方特色文化,有強烈的藝術欣賞價值。”這是閆成柱對刻銅技藝的理解。
閆成柱在刻銅前期遇到了很大的阻力和困難,每當創作投入的時候,他都會廢寢忘食工作到凌晨,為了只是完成手中這件作品的一個雕刻步驟,這種忘我的鉆研精神給他提供了強大的動力,數十年以來,他都沒有退縮,始終堅持潛心研究,終于在刻銅領域有了較深的藝術造詣。
隨著時代的發展,科學的進步也帶來了文具用品的變革,鋼筆、墨水代替了毛筆、硯臺,銅墨盒也逐漸淡出了人們的視野,加之制作文房刻銅工藝復雜、費時、費力,篆刻時需要多年的手上功夫,且收益不高,很多年輕人不愿意學習,如不及時拯救保護,平遙刻銅技藝將面臨斷代問題。
閆成柱目前有五個徒弟,每個都悉心傳授于他們刻銅技藝,為的是讓他們繼承和發揚瀕臨消匿的刻銅工藝,重新煥發出燦爛的光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