漢劇,是我國現存最古老的劇種之一,有“京劇之母”之稱,是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
胡和顏,國家一級演員,曾任武漢漢劇院演出團團長。她繼承陳伯華大師的“陳派”唱腔,于1991年獲得中國戲劇“梅花獎”等諸多殊榮。跟隨華中師范大學音樂學院汪瑤副教授,專訪了漢劇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承人胡和顏。
胡和顏曾在武漢市漢劇團訓練班和戲曲學校打下了夯實的基礎,有著非常全面扎實的基本功,除了能唱的花旦,上世紀80年代還出演過武戲,如《巫山神女》,可謂文武兼備。胡老談到,原來的傳統劇目沒有華麗的現代技術營造的機關布景,一定是扎實的基本功,圓場、表演、趟馬、行船等都靠人的表演來讓觀者清楚你要表達的東西。比如她現在教小學生“一桌兩椅”的表演,像《宇宙鋒》《大審玉堂春》等,練習基本功,跪著唱,跪著表演,一跪就是四十分鐘。
在訪談中,我們還了解到,她之所以能夠在漢劇表演領域取得如此獨樹一幟的風格,正是因為她不斷學習與吸收,向歌劇、民歌、京劇等其它藝術門類學習,將打開音、高低音、氣息等方法運用到自己的戲曲發聲中,無形中使得唱腔、嗓子都變寬了在藝術道路上,各種各樣的戲曲和人物充實了她,豐富了演技。
43歲那年,胡和顏憑借新《二度梅》拿到中國戲劇“梅花獎”。陳伯華大師1957年在北京。表演《二度梅》,曾轟動了京城。胡和顏獲得“梅花獎”也是帶的這出戲。不能生搬硬套,要有出新,那又如何獲獎呢?
胡和顏介紹,當年陳伯華院長有個沒有達成的心愿:除了出演陳杏元,還想出演花旦春香。而她作為學生完成了老師的心愿,前面是大家閨秀的唱,后面是活潑可愛地表演一個小丫頭,要在這么短的時間拿下兩個角色,與扎實的基本功是分不開的。
胡和顏的第二件“致勝法寶”就是革新。革新一,不拉二道幕。因為二道幕間歇了劇情,打斷了觀眾看戲的興趣,取消之后使得劇情變得緊湊,不再拖沓;革新二,燈光變化。對于舞臺中央吊掛著的那朵梅花,打在上面的燈光一場一個變化,如果是喜劇,打在梅花上面的是紅光,如果她要塞北和番了,那就是藍光、黃光,分別代表不同的時代背景;革新三,舞臺梅花布景。兩邊的側幕條、后面的和樂隊的擋板采用編織的毛線繡的天藍色大梅花,栩栩如生。大幕一開,便贏得專家們非常熱烈的掌聲;革新四,唱腔。之前的花旦以道白和表演為主,在演小春香時加了一段歡快的夾板唱腔,這也是一個突破性的改變。另外,值得一提的是,戲劇講究“一棵菜”,胡老稱贊新《二度梅》中的每個角色都是領銜的演員,每個小角色都是一號演員,配合得好。例如小丫鬟、陳杏元的父親母親等,他們都只是一場戲,但都是百里挑一的好演員,是每個行當的一號人物。
訪談中,我們感受到胡和顏強烈的社會責任感。獲得“梅花獎”后,他們在湖北巡演近百場,她說,“這樣,在完成團里演出任務指標的同時,帶李青等大學生新人,無形中提高他們的舞臺經驗和演技。現在的年輕人缺少老師在舞臺上親自帶,如果有人帶,他們會更優秀。這就是為什么我現在70多歲,還要去教小孩子,我本身就是從‘有老師帶’中嘗到了甜頭,受益于老藝人對我們的傳承。當年跟著陳院長他們四老到處巡回演出,在臺上出現的靈感是臺下教的東西中沒有的。陳院長在臺上完整的從頭到尾、一鼓作氣地表演,東西都表現出來了,有時候靈感來了,跟平時教的東西不一樣,有臨場發揮,所以,我現在這個年紀,還有這個精力、這個嗓子,能夠盡力把陳派的東西一點一滴地傳承下去,我還希望能夠上臺帶他們演出呢”。
對于新人,胡老還說,“應該讓年輕人甚至是從娃娃抓起,多演、多實踐。只學習不實踐,總也提不高,而且還記不住,多演才能熟能生巧。”
走進非遺傳承人胡和顏,從一個藝術生命個體入手,了解漢劇,翻開了漢劇的歷史,相信明天,漢劇的藝術魅力還會不斷綻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