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月1日是中國人民解放軍建軍95周年,非遺大師、“鄖西工匠”羅德華用自己珍藏的一方金絲楠木雕刻出了鄖西檔案館“鎮館之寶”背后的動人故事。
在羅德華工作室,記者看到了這組革命故事人物雕塑,雕塑長45cm、寬30cm,金絲楠木的表面光澤熠熠、金絲浮現,隱隱透出一股淡雅幽香,鮮艷的中國工農紅軍革命旗幟,仿佛像真的一般迎風飄動,背靠虎頭巖大山的院落里,劉立英老人手捧紅軍傳單表情堅毅,4位兒孫圍著老人,聆聽她講述自己歷經千辛萬苦為丈夫保存一張革命傳單的故事。
鄖西縣檔案館館長孟帆告訴極目新聞記者,1934年11月至1935年7月,紅二十五軍戰略轉移至鄖西湖北口、關防等鄂陜交界地區活動,在這期間,年僅15歲的李玉才和許多年輕人一起參加了革命隊伍。1935年5月,駐扎鄖西的紅二十五軍即將西征北上。臨行前,李玉才接到家中口信:“母病重,速歸。”李玉才請假回家探望。
部隊交給他一份《什么是紅軍》傳單,讓他繼續發展紅軍。李玉才將傳單縫在了衣服夾層,偷偷帶回來。為躲避國民黨反動派的清剿,他四處躲藏,臨行前,他把這張傳單交給了妻子劉立英,囑咐她“千萬保存好”。
劉立英不識字,但她知道這是紅軍發的,便下定決心一定要保存好。晚上,劉立英趁家人都睡熟了,將傳單用紅布反復包好,夾在家譜里,藏在了一間漆黑房屋檐上一個暗縫中。面對國民黨反動武裝反復搜查,劉立英一次次忍受敵人用錐子戳、用燒紅的火鉗燙等種種折磨,她手臂與腿上留下累累傷疤,最長的達30多厘米。
一直到1981年,劉立英老人才將這張傳單交給親戚看,珍貴的《什么是紅軍》傳單才得以公之于世。之后她將傳單交給了鄖西縣檔案部門。近半世紀的承諾,就此兌現。
據介紹,傳單內容由紅二十五軍副軍長徐海東、軍政委吳煥先和軍政治部主任鄭位三3人商議起草,由時任紅二十五軍軍部秘書兼宣傳科長劉華清刻印。這張傳單見證了紅軍長征時期如何播撒革命火種,是檔案館的“鎮館之寶”。2019年6月,湖北省檔案館發布20項首批湖北省檔案文獻遺產名錄,《什么是紅軍》傳單名列其中。
“我自小聽著父親講紅軍故事長大,時至今天,80多歲的老父親談起紅軍鬧革命的故事,還記憶猶新。”羅德華告訴記者,他花費了4個多月才雕刻出這組作品,在中國人民解放軍建軍95周年之際,就是想表達對革命先輩的崇敬之情,他計劃將這組雕塑捐獻給鄖西檔案館。
記者了解到,羅德華既專注于根雕藝術,也熱愛研究鄖西深厚的紅色文化。他還分別雕刻了紅二十五軍的副軍長徐海東和鄖西革命的“神槍手”劉世讓等作品,在當地小有名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