許輝,中國民俗研究院理事,西安非遺保護協會會員,陜西新絲路促進會棉絮畫研究會副會長,棉絮畫第四代傳承人,在繼承傳統棉絮畫技藝的基礎上,創新出骨線技法、埋線技法、撕絨技法等技法,棉絮畫肖像開發了私人訂制,創新出唯美的紗影棉絮畫。
棉絮畫,是以棉絮為主要原材料用來制作圖畫的,采用優質棉花,對其進行高溫、藥物處理,然后進行染色,得到著色棉花。在作畫時,先將需要繪畫的圖案繪于畫紙之上,勾勒出清晰的輪廓部件,分解為大小部件,用著色棉花部件進行底色層粘貼和覆著色層粘貼,將部件粘貼于背景布上。
棉絮畫的初創期始于明朝初年,從農作物的棉花上發展而來,經過上百年的發展,在悠悠的歷史長河中,被勤勞淳樸的中國人民創造出了諸多形式的藝術品。在民國初年,人們開始把棉花染色,做出了牡丹等多種喜慶吉祥的圖案用于賀禮拜壽之用,表達了人們對美好生活充滿了向往與寄托之情。
棉絮畫流傳到現在,演變出了多種藝術表現形式,現在的作品既有民間藝術色彩又有中國水墨畫效果豐富的畫面感,近看似水墨遠看似浮雕,逼真生動,引人入勝,其中國畫、油畫、卡通畫、人物畫、動物畫許輝都可以用棉絮畫作表現出來。
1988年高中畢業后,她參加的第一份工作就是制作棉絮畫。18歲的她還朦朦朧朧,在機緣巧合下去了一個公司的工藝部學習制作棉絮畫。她感到很新奇,普通的棉花在經過加工制作后變成了一幅幅精美的畫卷,這讓她感嘆不已。懷著強烈的熱愛,她開始認真學習并掌握其制作技法。
許輝老師18歲從師李福堂,學習陜西棉絮畫,如今是陜西棉絮畫的第四代傳承人。陜西棉絮畫發展至今已有百年歷史,先由陳振海先生創始,經陳步瀾先生,李福堂先生一代代傳承下來,并且在許輝老師的手上得到了延續和發展。許輝老師是一個踏實的手藝人,在棉絮畫上不斷錘煉,創作與創新,埋頭不問名與利,只是為了內心這一份熱愛。
從十八歲到如今,三十多年的不輟鉆研,許輝老師在絮畫的傳統技藝基礎之上,獨創了紗影棉絮畫和骨線法等手法,讓棉絮畫作品更加生動,精巧,富有表現力,更在一定程度上,使原本的二維畫面轉向更加富有立體感,更加活靈活現,富有感染力的三維作品。
突破固有藝術思維,堅持創新,讓棉絮畫在中國非遺傳承與發展的歷史長河中留下濃重的一筆,是許輝老師一直堅持在做的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