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生明,筆名晨旭,河湟人。號墨玉文彥,青海省西寧市湟中縣共和鎮人,自幼喜愛書畫。多年來尤其對中國畫、寺廟壁畫和農民畫有很深的研究。
巍峨挺拔的群山綿延數千里,裊裊煙霧繚繞在崇山峻嶺之間,溪水從山間飛流而下,匯聚成一條清澈見底的小溪,溪水的兩旁樹木叢生,鳥兒們振翅高飛,向遠方翱翔而去......這便是國畫山水畫所帶給我氣勢磅礴的藝術感受,將大自然勃勃生機的魅力淋漓盡致地展現了出來。
國畫一詞起源于漢代,漢朝人認為中國是居天地之中者,所以稱為中國,將中國的繪畫稱為“中國畫”,簡稱“國畫”。國畫是中國的傳統繪畫形式,是用毛筆蘸水、墨、彩作畫于絹或紙上。工具和材料有毛筆、墨、國畫顏料、宣紙、絹等;題材可分人物、山水、花鳥等,技法可分具象和寫意。
一幅中國山水畫,能體現出一位國畫作者的胸懷與思想,他們把名山大川的特色,先儲于心,再形于手,所以不以“肖形”為佳,而以“通意”為主。一山一水、一樹一石、一臺一亭,皆可表達畫家的思想意境。
歲月悠悠,千載國畫,至今已有上千年的歷史,逐漸發展為多種表現形式,在魏晉南北朝的時候分離出來,在唐代趨于成熟,流傳到現在已經具備了獨立的藝術表現形式,李生明的畫作有著鮮明的特點。
現為中宣盛世國際書畫院會員;中國美術家協會會員;國家一級美術師;中囯華夏文化交流協會西部書畫研究院院士;青海省二級民間工藝美術師;青海老干部書畫學會湟中書畫學會會員;湟中農民畫協會會員兼秘書長。
“國畫不同以往的畫作種類,首先繪畫者要有一個海納百川,波瀾壯闊的胸襟,將祖國的山川河流都融入自己的精神之中,這樣繪出的畫作才是富有靈性的,能讓重巒疊嶂的山脈擁有生命感。”李生明說道。
揮筆潑墨間,雄偉壯麗的山水畫了然于紙上。李生明在前期的學習過程中付出了很多努力,山水輪廓之間的細節都是關鍵點,細節處理到位才能傳神的表現出這幅畫的精髓,每每在入夜時分還在徹夜思考創作思路和鉆研繪畫技法,數十年如一日的磨煉方才取得今日的成績。
在一九八八年三月十日至二十日湟中民間繪畫本人作品《打土塊》等六幅作品入選在北京中國美術館展出;國畫《青山夢境》在“第十一屆全國美展—中國畫展”中獲得中國美術獎—創作獎—優秀獎;作品《背水》、《打夯》等三幅入選第七屆中國上海國際藝術節;中國金山國際民間繪畫邀請展;以及獲得毛澤東誕辰一百周年書畫展二等獎等等,許多作品獲獎和被相關單位個人收藏;并在中國人物榜《藝術中國》網絡平臺和多家媒體平臺收錄。
二0一五年被縣科技文化體育局聘請為湟中縣現代民間繪畫中心創作組創作員;二0一七年參加文化部,教育部“中國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承人群研修、研習培訓計劃;二0一九年邀請加入甘肅河湟藝術館館員兼常務副館長;二0一九年慶祝建國七十周年入編在《中國當代書畫名家大辭典》和《中國書畫家大百科》中;二0一九年十二月十五號邀請在北京參加全國“輝煌七十年,抒寫新時代,文化中國—中國優秀傳統文化高峰論壇暨迎新聯誼會”活動中被授予:奮斗改變生活-新時代文化經濟和諧共建優秀個人及年度文化精英人物獎。
讓國畫能夠在自己的手中順利地傳承下去,并且發揚光大,是他一直在做的事,他將在山水潑墨中繪出他的藝術人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