汪銳,非物質文化遺產汪氏木版年畫代表性傳承人,現為西安市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協會副會長,瑞豐堂木版年畫研習館館長。
年畫,是中國畫的一種,始于古代的“門神畫”,是中國民間藝術之一,亦是常見的民間工藝品之一。年畫是中國特有的一種繪畫體裁,也是中國農村老百姓喜聞樂見的藝術形式。
而紙馬年畫是中國傳統文化、民俗信仰的最好體現,涵蓋了“福、祿、壽、禧、財、吉、和、安、雅、全”等十大信仰要素,被譽為中華民族文化之根。
汪氏家族制作紙馬年畫的歷史已有八百余年,最早可追溯到元代,歷史上明朝時期的德馨軒、清朝時期的吉慶堂、民國時期的德順齋均是汪氏家族中著名的年畫老字號。西安瑞豐堂木版年畫社是由汪氏年畫傳人汪銳創建的,專門從事中國傳統精品紙馬及木版年畫的挖掘整理和研究制作。
“瑞豐堂紙馬年畫嚴格遵循家族的傳統技法,采用純正的手工技藝和獨特的制作密技,作品構圖完整勻稱、墨線鮮明有致、繪畫工整細膩、色彩鮮艷飽和、人物形象俊美、內容生動活潑、寓意吉祥風趣,有著濃郁的汪氏家族藝術風格,極具觀賞性和收藏價值”。汪銳這樣說道。
木版水印畫最早全部是以手工描繪的,稱生筆畫,因產量小、價格高,難以普及。后來發展為以定型樣稿為底本,把較透明白紙覆在上面,一張一張地拓描成畫,稱過稿畫,這種工藝的畫數量也不能滿足市場需求。為加快生產,將墨線稿刻成木版進行印刷,然后手工施色敷彩。隨著套色技術的日漸成熟,木版水印工藝逐步發展為全部木版水色套印,形成了繪稿、刻版、水印、開相、裝裱等專業分工,沿襲至今。
墨線版也稱主版,刻版工序分上樣、刻版、敲底、修改四部分,刻版時首先用規矩、擰子、刻刀畫出點、線、面,然后用各種雕版工具依次從內向外,從重點部位到次要部位進行踢刻。先用鷹嘴刀刻出線條,刀法為發刀、襯刀、復刀、挑刀相結合,然后用輔刀進行敲底、剔空、平空、撥空修整。刻版用刀口訣:眼要準、手要穩,刀要戳直、勁要狠,陡刀立線是根本。
刻制方法與刻墨線版相同,但以塊面為主,所以雕刻起來更為簡單。所不同的是,刻墨線版的落刀是在線條的邊緣,刻套色版的落刀則是在線條的中間。依次進行行空、剔空、刺、平空、撥空、修整。通常有紅、黃、藍、綠、粉五色套版,一色一版。
從1990年成立西安瑞豐堂木版年畫工作室以來,他便開始恢復收集整理制作中國傳統紙馬年畫,傳承家族古老手工技藝。
1996年成立西安瑞豐堂木版年畫社,成為西安唯一以中國傳統技法制作紙馬年畫的畫社,填補了西安沒有紙馬年畫項目的空白。
2000年加入中國工藝美術學會,西安瑞豐堂木版年畫社成為中國民間木版年畫學術委員會理事單位。
2007年陜西省成立省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與展示基地,瑞豐堂木版年畫社成為首批省文化廳獲邀入駐的成員單位。
未來,汪銳致力讓更多的人了解紙馬年畫這一古老的傳統技藝,為中國非遺的推廣和傳承助力!